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电镀废水的性质与危害 | 第15-16页 |
1.2 含镍电镀废水处理技术 | 第16-20页 |
1.2.1 中和沉淀法 | 第16页 |
1.2.2 硫化物沉淀法 | 第16-17页 |
1.2.3 铁氧体法 | 第17页 |
1.2.4 离子交换法 | 第17-18页 |
1.2.5 电解法 | 第18页 |
1.2.6 膜分离法 | 第18页 |
1.2.7 吸附法 | 第18-19页 |
1.2.8 絮凝法 | 第19-20页 |
1.3 磁絮凝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重金属捕集剂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 研究来源、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5.2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24-25页 |
1.5.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磁絮凝耦合EDTC对低浓度酸性络合镍的深度脱除特性 | 第26-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27页 |
2.1.3 EDTC的制备方法 | 第27-29页 |
2.1.4 磁絮凝耦合EDTC对酸性络合镍的深度脱除试验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2.1 EDTC投加量对不同初始浓度络合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2.2.2 磁种投加量对络合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3 初始pH对络合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2.2.4 静沉时间对络合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 正交试验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磁分离技术处理酸性络合镍废水 | 第40-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3.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3.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41页 |
3.1.3 磁分离技术脱除络合镍试验 | 第41-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3.2.1 水力停留时间对络合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 磁种投加量对络合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3 磁场强度对络合镍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 正交试验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磁种回收 | 第51-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4.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51页 |
4.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51-52页 |
4.1.3 磁种回收试验 | 第52页 |
4.1.4 磁种表征方法 | 第52-5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4.2.1 SEM与XRD分析 | 第53-55页 |
4.2.2 磁种回收与再利用试验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磁絮凝耦合EDTC去除酸性络合镍的机理研究 | 第58-6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5.2 机理分析 | 第58-67页 |
5.2.1 Zeta电位 | 第58-62页 |
5.2.2 粒径分析 | 第62-64页 |
5.2.3 分形维数 | 第64-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创新点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