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本文的贡献 | 第16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投资性房地产 | 第17页 |
2.1.2 公允价值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5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2.2.2 计量属性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公允价值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第三章 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 | 第25-34页 |
3.1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现状 | 第25-26页 |
3.2 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3.2.1 估值技术不规范,公允价值“难以公允” | 第26-27页 |
3.2.2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第27页 |
3.2.3 监管惩罚体系不健全,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 第27-28页 |
3.2.4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条件不成熟 | 第28页 |
3.2.5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挑战 | 第28-29页 |
3.3 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动机 | 第29-34页 |
3.3.1 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 第29-30页 |
3.3.2 出于延迟收益纳税的考虑 | 第30-31页 |
3.3.3 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需要 | 第31-32页 |
3.3.4 满足融资条件的要求 | 第32-34页 |
第四章 DL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 第34-47页 |
4.1 DL公司概况 | 第34-36页 |
4.1.1 DL公司简介 | 第34-35页 |
4.1.2 DL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概况 | 第35-36页 |
4.2 DL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及影响 | 第36-41页 |
4.2.1 DL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 | 第36页 |
4.2.2 DL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 第36-41页 |
4.3 DL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分析 | 第41-44页 |
4.3.1 未考虑投资性房地产出租相关因素 | 第41-42页 |
4.3.2 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合理 | 第42-43页 |
4.3.3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调整不合理 | 第43-44页 |
4.3.4 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44页 |
4.4 对DL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 第44-46页 |
4.4.1 考虑与投资性房地产出租相关因素 | 第44-45页 |
4.4.2 明确交易费用的范围 | 第45页 |
4.4.3 按实际估计价格确定公允价值 | 第45-46页 |
4.4.4 完善对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披露 | 第46页 |
4.5 DL公司案例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5.1 共享房地产交易信息平台并完善公允价值的评估制度 | 第47页 |
5.2 强化企业信息披露 | 第47-48页 |
5.3 加强公允价值准则的执行监管 | 第48页 |
5.4 营造利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施的市场环境并完善市场体系 | 第48-49页 |
5.5 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提供人力保障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