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依据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5.2 调查与分析研究法 | 第14页 |
1.5.3 案例分析 | 第14页 |
1.6 专类园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6.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6.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牡丹概述 | 第17-29页 |
2.1 牡丹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 第17-18页 |
2.1.1 形态特征 | 第17页 |
2.1.2 生态习性 | 第17-18页 |
2.2 牡丹的栽培历史与文化 | 第18-25页 |
2.2.1 牡丹的栽培历史 | 第18-22页 |
2.2.2 牡丹的文化 | 第22-25页 |
2.3 牡丹的分类简述 | 第25页 |
2.3.1 牡丹的花型分类 | 第25页 |
2.3.2 牡丹的花色分类 | 第25页 |
2.3.3 牡丹的生长环境分类 | 第25页 |
2.4 牡丹的观赏特性 | 第25-27页 |
2.4.1 牡丹花 | 第25-26页 |
2.4.2 牡丹叶 | 第26页 |
2.4.3 牡丹根及果实 | 第26-27页 |
2.5 牡丹的园林应用形式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牡丹专类园的发展 | 第29-37页 |
3.1 牡丹专类园的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3.1.1 我国牡丹专类园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3.1.2 国外牡丹专类园的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3.2 牡丹专类园的现状 | 第32-35页 |
3.2.1 国内现状 | 第32-34页 |
3.2.2 国外现状 | 第34-35页 |
3.3 国内外牡丹专类园的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3.3.1 国内外牡丹专类园的差异 | 第35页 |
3.3.2 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3.4 我国牡丹专类园发展趋势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 | 第37-48页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37页 |
4.2 布局与分区 | 第37-38页 |
4.2.1 牡丹专类园的布局 | 第37页 |
4.2.2 牡丹专类园的分区 | 第37-38页 |
4.3 牡丹专类园的选址 | 第38-42页 |
4.3.1 山地牡丹专类园 | 第38-39页 |
4.3.2 台地牡丹专类园 | 第39-41页 |
4.3.3 平地牡丹专类园 | 第41-42页 |
4.4 道路设计 | 第42页 |
4.5 种植设计 | 第42-44页 |
4.5.1 牡丹的配置 | 第42-43页 |
4.5.2 牡丹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 第43-44页 |
4.6 牡丹与山石、水体的结合 | 第44-45页 |
4.7 牡丹与建筑、小品的结合 | 第45-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山地牡丹园规划设计实践 | 第48-59页 |
5.1 场地概况 | 第48页 |
5.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5.3 园区布局与分区 | 第49-51页 |
5.3.1 园区布局 | 第49页 |
5.3.2 园区功能分区 | 第49-51页 |
5.4 园区道路规划 | 第51-53页 |
5.5 景观节点 | 第53-56页 |
5.5.1 入口广场 | 第53-54页 |
5.5.2 中心广场 | 第54页 |
5.5.3 国色天香池 | 第54-55页 |
5.5.4 沉香亭 | 第55页 |
5.5.5 林泉高致 | 第55-56页 |
5.5.6 曲水流觞 | 第56页 |
5.5.7 牡丹花田 | 第56页 |
5.6 植物配置 | 第56-58页 |
5.6.1 植物配置原则 | 第56页 |
5.6.2 牡丹品种的配置 | 第56-58页 |
5.6.3 牡丹与其他植物配置 | 第58页 |
5.7 规划技术指标 | 第5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 第59-61页 |
6.1 总结 | 第59页 |
6.2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