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设施园艺(保护地栽培)论文--温室论文--温室管理论文

日光温室地表面热湿耦合传递规律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的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的意义第10页
    1.2 温室热湿环境的影响因素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地表面对温室热湿环境影响的研究第11-13页
        1.3.2 土壤温湿度场的研究第13-15页
    1.4 课题的来源与提出第15-16页
        1.4.1 课题的来源第15-16页
        1.4.2 课题的提出第16页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6-19页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1.5.2 研究框图第17-19页
第二章 试验平台及试验仪器介绍第19-29页
    2.1 试验平台第19-21页
        2.1.1 供试日光温室第19-20页
        2.1.2 温室内设施及种植情况第20-21页
    2.2 试验仪器的介绍第21-24页
    2.3 试验仪器的调试第24页
    2.4 试验测点布置第24-26页
    2.5 传感器的埋设、布线第26-27页
    2.6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第27-29页
第三章 近地表土壤的热湿性能分析第29-41页
    3.1 土壤温湿度动态变化第29-34页
        3.1.1 土壤温度日变化第29-32页
        3.1.2 土壤湿度日变化第32-34页
    3.2 地表面的太阳辐射动态变化第34-36页
    3.3 地表面净辐射动态变化第36-37页
    3.4 地表面与近地空气的非稳态传热传质过程第37-38页
    3.5 土壤换热模型的一维简化第38-39页
    3.6 本章小节第39-41页
第四章 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研究第41-55页
    4.1 南北向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分析第41-46页
        4.1.1 南北向地表面辐射强度第41-43页
        4.1.2 南北向地表面土壤温湿度第43-44页
        4.1.3 南北向地表土壤水分的相变第44-46页
    4.2 晴间多云不同含水率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分析第46-49页
        4.2.1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辐射强度第46-47页
        4.2.2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温湿度第47-48页
        4.2.3 不同含水率地表土壤水分的相变第48-49页
    4.3 连阴天不同含水率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分析第49-53页
        4.3.1 连阴天近地表空气的温湿度第49-50页
        4.3.2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辐射强度第50-51页
        4.3.3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温湿度第51-52页
        4.3.4 不同含水率地表土壤水分的相变第52-53页
    4.4 本章小节第53-55页
第五章 地表面热湿传递的模拟研究第55-71页
    5.1 概述第55-56页
    5.2 物理模型第56-58页
    5.3 数学模型第58-61页
        5.3.1 模型的简化假设第58页
        5.3.2 数学模型第58-61页
    5.4 数值计算方法第61-63页
        5.4.1 网格的划分及独立性考核第61-63页
        5.4.2 数值计算方法第63页
    5.5 模拟结果分析第63-69页
        5.5.1 数值模拟可靠性的实验验证第63-64页
        5.5.2 土壤温度的对比第64-65页
        5.5.3 不同风口位置的温室温度场第65-69页
    5.6 本章小节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噬在人肺腺癌细胞放疗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院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分析及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