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温室热湿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地表面对温室热湿环境影响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土壤温湿度场的研究 | 第13-15页 |
1.4 课题的来源与提出 | 第15-16页 |
1.4.1 课题的来源 | 第15-16页 |
1.4.2 课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图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平台及试验仪器介绍 | 第19-29页 |
2.1 试验平台 | 第19-21页 |
2.1.1 供试日光温室 | 第19-20页 |
2.1.2 温室内设施及种植情况 | 第20-21页 |
2.2 试验仪器的介绍 | 第21-24页 |
2.3 试验仪器的调试 | 第24页 |
2.4 试验测点布置 | 第24-26页 |
2.5 传感器的埋设、布线 | 第26-27页 |
2.6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近地表土壤的热湿性能分析 | 第29-41页 |
3.1 土壤温湿度动态变化 | 第29-34页 |
3.1.1 土壤温度日变化 | 第29-32页 |
3.1.2 土壤湿度日变化 | 第32-34页 |
3.2 地表面的太阳辐射动态变化 | 第34-36页 |
3.3 地表面净辐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3.4 地表面与近地空气的非稳态传热传质过程 | 第37-38页 |
3.5 土壤换热模型的一维简化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研究 | 第41-55页 |
4.1 南北向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分析 | 第41-46页 |
4.1.1 南北向地表面辐射强度 | 第41-43页 |
4.1.2 南北向地表面土壤温湿度 | 第43-44页 |
4.1.3 南北向地表土壤水分的相变 | 第44-46页 |
4.2 晴间多云不同含水率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分析 | 第46-49页 |
4.2.1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辐射强度 | 第46-47页 |
4.2.2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温湿度 | 第47-48页 |
4.2.3 不同含水率地表土壤水分的相变 | 第48-49页 |
4.3 连阴天不同含水率地表面热湿传递的试验分析 | 第49-53页 |
4.3.1 连阴天近地表空气的温湿度 | 第49-50页 |
4.3.2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辐射强度 | 第50-51页 |
4.3.3 不同含水率地表面温湿度 | 第51-52页 |
4.3.4 不同含水率地表土壤水分的相变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地表面热湿传递的模拟研究 | 第55-71页 |
5.1 概述 | 第55-56页 |
5.2 物理模型 | 第56-58页 |
5.3 数学模型 | 第58-61页 |
5.3.1 模型的简化假设 | 第58页 |
5.3.2 数学模型 | 第58-61页 |
5.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61-63页 |
5.4.1 网格的划分及独立性考核 | 第61-63页 |
5.4.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63页 |
5.5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69页 |
5.5.1 数值模拟可靠性的实验验证 | 第63-64页 |
5.5.2 土壤温度的对比 | 第64-65页 |
5.5.3 不同风口位置的温室温度场 | 第65-69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