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山东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寿光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页
1 序言第7-19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目的第7-9页
        1.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1.3 研究目的第9页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思路和技术路线第9-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2.2 研究方法第10页
        1.2.3 研究思路第10-12页
        1.2.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3.1 国外的文献综述第13页
        1.3.2 国内的文献综述第13-17页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价第17-19页
2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9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3页
        2.1.1 贫困第19页
        2.1.2 精准扶贫第19-20页
        2.1.3 旅游扶贫第20页
        2.1.4 旅游资源第20-23页
    2.2 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相关理论第23-26页
        2.2.1 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理论研究辨析第23-24页
        2.2.2 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概念界定第24页
        2.2.3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征第24-25页
        2.2.4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优化理论第25-26页
    2.3 研究主题的选定第26-27页
    2.4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及发展成果第27-29页
3 山东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及旅游开发第29-39页
    3.1 山东环渤海地区界定第29页
    3.2 山东省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确定第29-30页
    3.3 划分依据—旅游资源非优性第30-33页
    3.4 山东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范围第33页
    3.5 区域特征第33-34页
    3.6 山东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驱动机制第34页
    3.7 山东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第34-36页
    3.8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理念第36-39页
4 寿光市旅游资源非优特征及扶贫实践分析第39-46页
    4.1 寿光概况第39-42页
        4.1.1 寿光市市情第39-40页
        4.1.2 自然地理条件第40-41页
        4.1.3 历史文化沿革第41-42页
    4.2 寿光市旅游资源概况第42-43页
    4.3 寿光市旅游资源非优性分析第43-46页
        4.3.1 原生性旅游资源较为缺乏第43页
        4.3.2 旅游资源同质性高第43-44页
        4.3.3 旅游资源不集中组合不合理第44页
        4.3.4 旅游资源的阴影或屏蔽现象明显第44-46页
5 寿光市扶贫实践及旅游扶贫可行性分析第46-54页
    5.1 山东环渤海地区贫困概述第46页
    5.2 山东省脱贫攻坚的目标第46-47页
        5.2.1 脱贫指标第46页
        5.2.2 扶贫工作总体目标第46-47页
    5.3 寿光市贫困成因及现状第47页
    5.4 寿光市扶贫攻坚实践第47-49页
    5.5 寿光市扶贫开发存在问题第49-50页
    5.6 寿光市旅游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50-52页
        5.6.1 旅游扶贫开发的必要性第50页
        5.6.2 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行性第50-52页
    5.7 寿光市旅游扶贫开发思路第52-54页
6 寿光市旅游扶贫开发的模式及保障机制第54-57页
    6.1 寿光市旅游扶贫开发的原则及模式第54-56页
        6.1.1 寿光市旅游扶贫开发的原则第54-55页
        6.1.2 寿光市旅游扶贫开发的模式第55-56页
    6.2 寿光市旅游扶贫开发的保障机制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知识产权管辖问题研究
下一篇:商业秘密案件中的司法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