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常见的金属离子检测的方法 | 第7-11页 |
1.2.1 原子光谱法 | 第8页 |
1.2.2 电化学分析法 | 第8-9页 |
1.2.3 光学检测法 | 第9-10页 |
1.2.4 生物化学法 | 第10-11页 |
1.3 近年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理 | 第11-14页 |
1.3.2 基于FRET机理的荧光探针 | 第14-16页 |
1.3.3 基于ICT机理的荧光探针 | 第16-18页 |
1.3.4 其它机理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设计的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五元杂环修饰的罗丹明探针的合成及对Cu~(2+)的检测 | 第21-43页 |
2.1 引言 | 第21-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RP1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27页 |
2.2.3 RP2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28页 |
2.2.4 RP3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29页 |
2.2.5 RP1,RP2,RP3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3页 |
2.3.1 光谱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2 RP1的光谱性质的测定 | 第30-34页 |
2.3.3 探针RP2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34-38页 |
2.3.4 探针RP3光谱性质的测定 | 第38-42页 |
2.3.5 Cu~(2+)探针的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基于三种不同电子给体的罗丹明Fe~(3+)探针的合成及荧光性能测试 | 第43-62页 |
3.1 引言 | 第43-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3.2.2 RP4的合成及表征 | 第47页 |
3.2.3 RP5的合成及表征 | 第47-48页 |
3.2.4 RP6的合成及表征 | 第48页 |
3.2.5 RP4,RP5,RP6的光谱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3.3.1 测试方法选择 | 第49页 |
3.3.2 RP4光谱性质的测定 | 第49-53页 |
3.3.3 探针RP5的光谱性质的测定 | 第53-57页 |
3.3.4 探针RP6的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57-60页 |
3.3.5 Fe~(3+)探针的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附录 | 第75-99页 |
硕士期间的论文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