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土保持的瓯江流域源头区生态健康评价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 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2.1.1 研究区范围确定 | 第22-23页 |
2.1.2 源头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2.2.1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选取 | 第24-25页 |
2.2.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2.2.1.2 指标选取 | 第25页 |
2.2.2 野外采样方法 | 第25-26页 |
2.2.3 室内测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4 研究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2.5 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健康影响因子分析 | 第29-46页 |
3.1 降雨与径流 | 第29-31页 |
3.2 水质类别 | 第31-33页 |
3.3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 第33-34页 |
3.4 森林覆盖率 | 第34-35页 |
3.5 土壤抗蚀性 | 第35-40页 |
3.5.1 土壤有机质 | 第36-37页 |
3.5.2 土壤团聚体 | 第37-40页 |
3.6 水土流失现状 | 第40-43页 |
3.7 经济社会 | 第43-44页 |
3.8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瓯江流域源头区生态健康综合评价 | 第46-61页 |
4.1 瓯江流域源头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51页 |
4.1.1 部分指标独立评价 | 第47-51页 |
4.1.1.1 水土流失强度评价 | 第47-48页 |
4.1.1.2 土壤抗蚀性评价 | 第48-51页 |
4.2 评价标准及权重的确定 | 第51-56页 |
4.2.1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51-52页 |
4.2.2 权重值的确定 | 第52-56页 |
4.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4.3.1 单指标评价 | 第56-58页 |
4.3.2 多因素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瓯江流域源头区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建立 | 第61-69页 |
5.1 瓯江流域源头区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 第61-64页 |
5.1.1 水土保持治理进程 | 第61-64页 |
5.1.1.1 均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第62页 |
5.1.1.2 岩樟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第62-63页 |
5.1.1.3 大梅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第63页 |
5.1.1.4 八都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第63-64页 |
5.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4页 |
5.2 瓯江流域源头区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 第64-68页 |
5.2.1 源头山地区 | 第65页 |
5.2.2 山前丘陵坡地 | 第65-66页 |
5.2.3 滨河谷地 | 第66-68页 |
5.3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6.2 创新 | 第70页 |
6.3 不足 | 第70页 |
6.4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