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脂质/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药物释放性能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白藜芦醇的概述第12-14页
        1.2.1 白藜芦醇的发现及性质特点第12-13页
        1.2.2 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研究第13-14页
        1.2.3 白藜芦醇存在的问题第14页
    1.3 脂质纳米粒的概述第14-16页
        1.3.1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概述第14-15页
        1.3.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修饰第15-16页
        1.3.3 修饰后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4 介孔二氧化硅的简介第16-19页
        1.4.1 介孔材料的定义第16-17页
        1.4.2 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第17页
        1.4.3 介孔二氧化硅的生物相容性第17-18页
        1.4.4 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装载第18页
        1.4.5 介孔二氧化硅装载药物存在的一些问题第18-19页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9-22页
        1.5.1 论文的立题依据第19-20页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0页
        1.5.3 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第22-31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2-23页
        2.2.1 实验试剂第22页
        2.2.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2.3 球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原理第23-24页
    2.4 球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第24-25页
    2.5 球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测试和表征第25-26页
        2.5.1 红外吸收光谱(FT-IR)测试第25页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第25页
        2.5.3 粒径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5-26页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第26页
        2.5.5 N2吸附-脱附测试第26页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6-30页
        2.6.1 红外吸收光谱(FT-IR)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6-27页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7-28页
        2.6.3 粒径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8-29页
        2.6.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9页
        2.6.5 N2吸附-脱附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9-30页
    2.7 本章小节第30-31页
第3章 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第31-42页
    3.1 前言第31页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1-32页
        3.2.1 实验试剂第31-32页
        3.2.2 实验仪器第32页
    3.3 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第32-33页
    3.4 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的表征简介第33-34页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第33页
        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第33页
        3.4.3 粒径测试第33页
        3.4.4 红外吸收光谱(FT-IR)测试第33页
        3.4.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第33页
        3.4.6 X-射线衍射(XRD)测试第33-34页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41页
        3.5.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4-35页
        3.5.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35-36页
        3.5.3 粒径分析第36-37页
        3.5.4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37-38页
        3.5.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第38-40页
        3.5.6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0-41页
    3.6 本章小节第41-42页
第4章 白藜芦醇-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考察第42-58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2-43页
        4.2.1 实验试剂第42-43页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3页
    4.3 白藜芦醇-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第43页
    4.4 白藜芦醇-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考察第43-46页
        4.4.1 白藜芦醇测试方法的建立第43-44页
            4.4.1.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4页
            4.4.1.2 精密度实验第44页
            4.4.1.3 加标回收率实验第44页
            4.4.1.4 样品含量测定第44页
        4.4.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44-45页
        4.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第45页
        4.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定第45页
        4.4.5 粒径测定第45页
        4.4.6 DSC测定第45页
        4.4.7 X-射线衍射(XRD)测定第45-46页
        4.4.8 红外吸收光谱(FT-IR)测定第46页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6-56页
        4.5.1 白藜芦醇测试方法的建立第46-48页
            4.5.1.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6-47页
            4.5.1.2 精密度实验第47页
            4.5.1.3 加标回收率实验第47-48页
            4.5.1.4 样品含量测定第48页
        4.5.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分析第48-49页
        4.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49-51页
        4.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51-52页
        4.5.5 粒径分析第52-53页
        4.5.6 DSC分析第53-54页
        4.5.7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54-55页
        4.5.8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55-56页
        4.5.9 RES-Lipid/MSNs纳米粒的结构特征第56页
    4.6 本章小节第56-58页
第5章 白藜芦醇-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性能第58-66页
    5.1 前言第58页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8-59页
        5.2.1 实验试剂第58页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58-59页
    5.3 体外释放度测定第59-60页
    5.4 稳定性的研究第60页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5.5.1 释放性能第60-63页
        5.5.2 稳定性研究第63-65页
    5.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白藜芦醇-脂质/介孔二氧化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第66-75页
    6.1 前言第66页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6-68页
        6.2.1 实验试剂第66-67页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7-68页
    6.3 抗氧化能力的的测定原理第68页
        6.3.1 还原能力测定原理第68页
        6.3.2 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测定原理第68页
    6.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第68-69页
        6.4.1 还原能力测定第69页
        6.4.2 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测定第69页
    6.5 结果与讨论第69-73页
        6.5.1 还原能力分析第69-72页
        6.5.2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分析第72-73页
    6.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7.1 结论第75-76页
    7.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致谢第85-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之佛工笔花鸟画艺术研究--从临摹与创作的角度谈其技法特征
下一篇:B元素对铁基合金激光成形试样组织与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