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硒与硒蛋白 | 第10-14页 |
1.2 硒蛋白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15 kDa硒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15 kDa硒蛋白 | 第15页 |
1.3.2 15 kDa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15-16页 |
1.3.3 15 kDa硒蛋白与内质网应激 | 第16-19页 |
1.4 内质网应激与转录因子 | 第19页 |
1.5 热休克转录因子1与内质网应激 | 第19-23页 |
1.5.1 热休克转录因子1的简介 | 第19-20页 |
1.5.2 热休克转录因子1的功能 | 第20-22页 |
1.5.3 HSF1与内质网应激 | 第22-23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33页 |
2.1.1 菌株 | 第24页 |
2.1.2 质粒 | 第24页 |
2.1.3 细胞株 | 第24-25页 |
2.1.4 引物 | 第25-26页 |
2.1.5 实验主要试剂及溶液配方 | 第26-31页 |
2.1.6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2.1.7 实验所用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9页 |
2.2.1 启动子序列以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页 |
2.2.2 HSF1重组质粒构建 | 第33-38页 |
2.2.3 细胞培养 | 第38-39页 |
2.2.4 瞬时转染 | 第39-40页 |
2.2.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第40-42页 |
2.2.6 热激 | 第42-43页 |
2.2.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43页 |
2.2.8 RNA提取 | 第43-44页 |
2.2.9 逆转录cDNA | 第44-45页 |
2.2.10 三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5页 |
2.2.11 蛋白提取 | 第45-46页 |
2.2.12 BCA定量 | 第46页 |
2.2.13 Western blot | 第46-49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9-68页 |
3.1 转录因子预测 | 第49-50页 |
3.2 构建HSF1真核表达载体 | 第50-55页 |
3.2.1 PCR获得人HSF1基因的CDS片段 | 第50页 |
3.2.2 重新连接T载体进行菌落鉴定 | 第50-51页 |
3.2.3 T-HSF1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51-52页 |
3.2.4 T-HSF1重组子序列比对 | 第52页 |
3.2.5 pcDNA3.1 表达载体酶切 | 第52页 |
3.2.6 pcDNA3.1-HSF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菌落PCR鉴定 | 第52-53页 |
3.2.7 pcDNA3.1-HSF1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53-54页 |
3.2.8 pcDNA3.1-HSF1重组子序列比对 | 第54-55页 |
3.3 过表达HSF1、NF-κB对Sep15的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5-59页 |
3.3.1 过表达HSF1增强Sep15核心启动子活性,而NF-κB对其没有显著性影响 | 第55页 |
3.3.2 过表达HSF1促进Sep15的mRNA表达,而NF-κB对其无影响 | 第55-56页 |
3.3.3 过表达HSF1提高Sep15蛋白表达,而NF-κB对其无影响 | 第56-57页 |
3.3.4 HSF1能与Sep15启动子的结合 | 第57-59页 |
3.4 热激对Sep15的转录以及蛋白水平影响 | 第59-61页 |
3.4.1 热激增强Sep15核心启动子活性 | 第59页 |
3.4.2 热激促进Sep15的mRNA表达 | 第59-60页 |
3.4.3 热激并且过表达进一步提高Sep15的蛋白表达 | 第60-61页 |
3.5 衣霉素(Tunicamycin,Tm)对Sep15的转录及表达调节的影响 | 第61-68页 |
3.5.1 Tm增强Sep15核心启动子活性 | 第61页 |
3.5.2 Tm促进Sep15的mRNA表达且有时间依赖性 | 第61-62页 |
3.5.3 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处理抑制Sep15的mRNA表达 | 第62-63页 |
3.5.4 Tm处理发现转录因子HSF1与Sep15启动子结合 | 第63-64页 |
3.5.5 Tm提高Sep15的蛋白表达且有时间依赖性 | 第64-66页 |
3.5.6 Tm促进Sep15 mRNA的转录 | 第66页 |
3.5.7 Tm诱导相关指标检测 | 第66-6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8-7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