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1-1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2-15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影子银行界定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一、国内外影子银行界定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二、影子银行分类界定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页 |
第二节 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总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影子银行一般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 第25-28页 |
一、融资需求拉动委托贷款和民间借贷发展 | 第25-26页 |
二、居民投资需求刺激民间借贷和理财产品发展 | 第26-27页 |
三、信用中介监管套利驱使理财产品和信托贷款发展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金融系统稳定性的一般理论 | 第28-39页 |
第一节 金融系统稳定性意义和定义 | 第28-29页 |
一、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意义 | 第28页 |
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特征 | 第29页 |
第三节 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一、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 第29-30页 |
二、微观金融机构 | 第30页 |
第四节 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数测算 | 第30-35页 |
一、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标选取 | 第31页 |
二、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数测算 | 第31-35页 |
第五节 影子银行与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机制 | 第35-39页 |
一、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正效应 | 第35-36页 |
二、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负效应 | 第36-37页 |
三、金融系统稳定性对影子银行的逆向影响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 第39-50页 |
第一节 模型选择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变量选择 | 第40页 |
一、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数 | 第40页 |
二、影子银行规模 | 第40页 |
第三节 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40-42页 |
第四节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43页 |
第五节 模型设立及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一、模型设立 | 第43-46页 |
二、模型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第六节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及展望 | 第50-55页 |
第一节 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4-55页 |
附表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