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燃料油中硫化物分类 | 第10页 |
1.1.2 燃料油脱硫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2 氧化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H2O2氧化脱硫 | 第11-12页 |
1.2.2 超声波氧化脱硫 | 第12页 |
1.2.3 光催化氧化脱硫 | 第12-13页 |
1.2.4 空气氧化脱硫 | 第13-14页 |
1.3 酞菁简介 | 第14-17页 |
1.3.1 金属酞菁的发展史 | 第15页 |
1.3.2 金属酞菁的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3.3 金属酞菁的谱学性质 | 第16页 |
1.3.4 金属酞菁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离子液体简介 | 第17-18页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5.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0-28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2.1.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2页 |
2.1.3 实验过程 | 第22-23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7页 |
2.2.1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3-26页 |
2.2.2 金属酞菁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MCM-41负载金属酞菁催化氧化脱硫 | 第28-3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3.1.3 介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 | 第30页 |
3.1.4 催化剂制备 | 第30页 |
3.1.5 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30-31页 |
3.1.6 模型油的配置和催化氧化脱硫实验 | 第31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3.2.1 MCM-41分子筛负载金属酞菁催化剂红外图谱 | 第31页 |
3.2.2 催化剂种类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剂油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空气流速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4页 |
3.2.6 氧化剂种类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7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8 反应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2.9 FePc/MCM-41的再生使用性能 | 第36-37页 |
3.2.10 FePc/MCM-41对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效果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竹炭负载酞菁铁催化氧化脱硫 | 第38-4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8页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4.1.3 实验过程 | 第38-4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4.2.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图 | 第40-41页 |
4.2.2 催化剂的扫面电镜图 | 第41-42页 |
4.2.3 最佳反应条件组合的确定 | 第42页 |
4.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2-44页 |
4.2.5 竹炭负载酞菁铁催化剂的再生使用性能 | 第44页 |
4.2.6 氧化产物的分析和反应流程的推想 | 第44-45页 |
4.2.7 竹炭负载酞菁铁对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性能 | 第45页 |
4.2.8 竹炭负载酞菁铁对真实柴油脱硫性能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Ti-MCM-41负载酞菁铁光催化氧化脱硫 | 第48-64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5.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9页 |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9-50页 |
5.1.3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1-61页 |
5.2.1 Ti-MCM-41负载不同取代基酞菁铁的红外光谱图 | 第51-52页 |
5.2.2 Ti-MCM-41负载不同取代基酞菁铁的XRD图 | 第52页 |
5.2.3 Ti-MCM-41负载不同取代基酞菁铁的扫描电镜图 | 第52-53页 |
5.2.4 Ti-MCM-41负载不同取代基酞菁铁的热重分析 | 第53-54页 |
5.2.5 Ti-MCM-41负载不同取代基酞菁铁的BET测试 | 第54-55页 |
5.2.6 取代基对Ti-MCM-41负载酞菁铁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5.2.7 氨基酞菁铁的负载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5.2.8 Ti-MCM-41负载氨基酞菁铁的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7页 |
5.2.9 空气流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10 反应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11 光照强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9页 |
5.2.12 Ti-MCM-41负载氨基酞菁铁的再生使用性能 | 第59页 |
5.2.13 Ti-MCM-41负载氨基酞菁铁对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性能 | 第59-60页 |
5.2.14 氧化产物的分析 | 第60-61页 |
5.2.15 Ti-MCM-41负载氨基酞菁铁对真实柴油的脱硫性能 | 第61页 |
5.3 三种载体负载金属酞菁反应体系催化氧化脱硫效果对比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