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本插图研究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7-3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7-19页 |
二、学术前史 | 第19-28页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第一章 晚明知识的下移 | 第32-86页 |
一、晚明学术思潮与士人社会活动 | 第33-49页 |
1. 心学的兴起与活跃 | 第34-39页 |
2. 实学思潮 | 第39-44页 |
3. 文人交集 | 第44-49页 |
二、大众文化的活跃 | 第49-68页 |
1. 市民的娱乐 | 第51-56页 |
2. 出游的兴盛 | 第56-62页 |
3. 日常生活与民间类书 | 第62-68页 |
三、社会群体的异动 | 第68-86页 |
1. 分化与重组的知识群体 | 第69-74页 |
2. 阅读群体的新情趣、新口味 | 第74-79页 |
3. 图像的制作与群体 | 第79-86页 |
第二章 明代插图与变化 | 第86-165页 |
一、明代插图的认知 | 第89-118页 |
1. 明代插图形式与图像解读 | 第89-103页 |
2. 明初的佛教插图 | 第103-109页 |
3. 晚明的实用与消遣性插图 | 第109-118页 |
二、言情插图的出现与流行 | 第118-139页 |
1. 言情的生活 | 第119-126页 |
2. 言情图像与阅读者 | 第126-139页 |
三、日用类书插图 | 第139-165页 |
1. 类书中的插图图像 | 第139-149页 |
2. 图文认知体系的构建——《三才图会》 | 第149-165页 |
第三章 晚明插图图像的制造 | 第165-240页 |
一、图像产品的出现 | 第166-189页 |
1. 文化产品的流行 | 第168-175页 |
2. 商业出版机构 | 第175-182页 |
3. 晚明插图数量、种类与生产 | 第182-189页 |
二、不断重新刊刻的文本与图像 | 第189-227页 |
1. 重复的《西厢记》 | 第191-202页 |
2. 话语权与利益的需索 | 第202-215页 |
3. 图像的重刻与重复 | 第215-227页 |
三、名士的参与 | 第227-240页 |
1. 插图图像的绘制者 | 第228-233页 |
2. 理想与现实的双赢 | 第233-240页 |
第四章 晚明插图的延伸:复制与晚明社会 | 第240-280页 |
一、复制的状态 | 第241-261页 |
1. 奢靡之风的"复制" | 第241-248页 |
2. 市民文学中的"复制" | 第248-254页 |
3. 绘画中的"复制" | 第254-261页 |
二、图像的复制 | 第261-280页 |
1. 复制下的图像化 | 第263-270页 |
2. 戏曲演绎:另类图像复制的存在 | 第270-280页 |
结语 | 第280-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297页 |
致谢 | 第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