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热采工程中的热—流—变形耦合模型与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井筒汽(气)液两相流热力学 | 第12-13页 |
1.2.2 热-流-变形(THM)耦合研究 | 第13-15页 |
1.2.3 井筒与油藏耦合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井筒-油藏热力学模型、分析方法 | 第21-41页 |
2.1 井筒水汽两相热力学模型 | 第21-27页 |
2.1.1 井筒压降模型 | 第22-24页 |
2.1.2 井筒热损失模型 | 第24-27页 |
2.2 油藏热力学模型 | 第27-28页 |
2.2.1 油藏渗流模型 | 第27页 |
2.2.2 油藏传热方程 | 第27-28页 |
2.3 井筒-油藏协调性关系 | 第28页 |
2.4 注汽井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28-32页 |
2.5 井筒热力学参数分析 | 第32-35页 |
2.6 井筒-油藏传热传质协调性分析 | 第35-40页 |
2.6.1 均质油藏水平井跟端单点注汽 | 第36-37页 |
2.6.2 非均质油藏水平井跟端单点注汽 | 第37-38页 |
2.6.3 均质油藏水平井多点注汽 | 第38-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热-流-变形耦合模型与数值分析 | 第41-63页 |
3.1 多孔隙介质骨架变形方程 | 第41-42页 |
3.2 单相流体渗流方程 | 第42-44页 |
3.2.1 连续性方程 | 第42-43页 |
3.2.2 流体渗流方程 | 第43-44页 |
3.3 能量方程 | 第44-46页 |
3.4 定解条件 | 第46-47页 |
3.4.1 储层骨架数学模型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46页 |
3.4.2 孔隙流体渗流数学模型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46页 |
3.4.3 热传导数学模型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46-47页 |
3.5 油层吸汽能力研究 | 第47页 |
3.6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案 | 第47-49页 |
3.7 储层内温度/压力传导过程数值分析 | 第49-55页 |
3.7.1 非均匀注汽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0-54页 |
3.7.2 均匀注汽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55页 |
3.8 蒸汽注入导致近井地带应力伤害 | 第55-61页 |
3.8.1 近井壁区域应力伤害机制 | 第55-59页 |
3.8.2 稠油热采近井眼区域应力场演化 | 第59-6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热采直井注汽工艺技术研究 | 第63-88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63-64页 |
4.2 直井注汽剖面控制及工具设计 | 第64-70页 |
4.2.1 注汽管柱传热、导流定量分析 | 第64-66页 |
4.2.2 直井均匀注汽机理研究 | 第66-68页 |
4.2.3 注汽管柱设计方案 | 第68-69页 |
4.2.4 直井均匀注汽工具设计 | 第69-70页 |
4.3 直井水汽混合原理与工具设计 | 第70-76页 |
4.3.1 填球式水汽混合器的设计与计算 | 第70-73页 |
4.3.2 预分离式水汽混合器的设计与计算 | 第73-75页 |
4.3.3 水汽混合器工具 | 第75-76页 |
4.4 混合器、配注器与分层注汽防砂管柱整合配套 | 第76-79页 |
4.5 均匀注汽地面模拟试验 | 第79-83页 |
4.6 注汽参数优化设计软件 | 第83-86页 |
4.7 成果现场应用 | 第86-8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泥岩岩心热采破裂试验研究 | 第88-106页 |
5.1 试验平台研制 | 第88-91页 |
5.2 试验流程设计 | 第91-93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3-105页 |
5.3.1 人工水泥砂浆岩样试验 | 第93-95页 |
5.3.2 水泥砂浆包裹天然岩心试验 | 第95-100页 |
5.3.3 天然岩心加热试验 | 第100-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