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内经》养生学说形成的背景 | 第10-22页 |
一、《内经》养生学说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1-12页 |
二、《内经》养生学说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一) 春秋时期 | 第13页 |
(二) 战国时期 | 第13页 |
三、《内经》养生学说形成的哲学渊源 | 第13-16页 |
(一) 道家的影响 | 第13-14页 |
(二) 儒家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三) 墨家的影响 | 第15-16页 |
四、《内经》养生学说形成的思想基础 | 第16-20页 |
(一) 整体观 | 第16-18页 |
(二) 辩证观 | 第18页 |
(三) 易变观 | 第18-20页 |
(四) 恒动观 | 第20页 |
五、《内经》养生学说的医学背景 | 第20-22页 |
(一) 医学经验的积累 | 第20-21页 |
(二) 临床实践的验证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内经》养生学说的内容 | 第22-39页 |
一、《内经》养生学说的生理基础 | 第22-26页 |
(一) 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 | 第22页 |
(二) 生命进程与寿夭 | 第22-26页 |
二、《内经》养生学说的的特点 | 第26-35页 |
(一) 重视整体观念 | 第26-29页 |
(二) 强调阴阳协调 | 第29-30页 |
(三) 注重精神调摄 | 第30-31页 |
(四) 重在保养精气神 | 第31-32页 |
(五) 尊重生命规律 | 第32页 |
(六) 主张因人制宜 | 第32-35页 |
三、《内经》养生原则及方法 | 第35-39页 |
(一) 食饮有节 | 第35-36页 |
(二) 起居有常 | 第36页 |
(三) 不妄作劳 | 第36-37页 |
(四) 调摄精神 | 第37-39页 |
第三部分 《内经》养生学说的现代意义 | 第39-49页 |
一、有效干预亚健康 | 第39-43页 |
(一) 亚健康现状 | 第39-40页 |
(二) 亚健康原因 | 第40页 |
(三) 干预方法 | 第40-43页 |
二、养生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 第43-49页 |
(一) 《黄帝内经》“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 第43-44页 |
(二) “治未病”的思想基础—整体恒动观 | 第44页 |
(三) “治未病”养生内涵 | 第44-46页 |
(四) “治未病”临床应用 | 第46-49页 |
第四部分 《内经》养生学说的应用——台湾居民的养生策略 | 第49-60页 |
一、台湾居民的体质特征 | 第49-53页 |
(一) 影响台湾居民体质的常见因素 | 第49-52页 |
(二) 台湾居民常见的体质类型 | 第52-53页 |
二、台湾地区的常见病症 | 第53-54页 |
三、台湾居民的养生方案 | 第54-58页 |
(一)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第54页 |
(二) 避免药物滥用 | 第54-55页 |
(三) 饮食搭配合理 | 第55页 |
(四) 营养要均衡 | 第55页 |
(五) 起居合理 | 第55-56页 |
(六) 勤于锻炼 | 第56-58页 |
四、台湾居民特殊体质养生方案 | 第58-60页 |
(一) 湿热体质养生方案 | 第58页 |
(二) 阳虚体质养身方案 | 第58页 |
(三) 气虚体质 | 第58页 |
(四) 血瘀体质 | 第58-59页 |
(五) 气郁体质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查新 | 第64-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