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起源第9-10页
        1.1.1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缺失第9页
        1.1.2 全球化背景下建筑本土价值的崛起第9-10页
        1.1.3 当代建筑创作中材料观念的兴起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1页
    1.4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第12-14页
        1.5.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5.2 论文框架第13-14页
    1.6 本章小结第14-15页
2 本土建筑中材料表达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5-26页
    2.1 基本概念释义第15-16页
        2.1.1 本土建筑的基本概念第15页
        2.1.2 材料与材料表达第15-16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6-20页
        2.2.1 地域主义思想第16-17页
        2.2.2 建构理论第17-18页
        2.2.3 场所精神的意义第18-19页
        2.2.4 材料的知觉特性第19-20页
    2.3 相关研究进展第20-25页
        2.3.1 中国本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20-22页
        2.3.2 材料相关的国外研究第22-24页
        2.3.3 材料相关的国内研究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中国传统建筑中材料表达的历史启示第26-34页
    3.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材料表达第26-29页
        3.1.1 传统建筑演变中的材料表达第26-29页
        3.1.2“五材并举”的材料选择策略第29页
    3.2 结构理性与人文感性的交织第29-30页
        3.2.1 标准营造带来的结构理性第29-30页
        3.2.2 传统文化带来的人文感性第30页
    3.3 实证调研第30-33页
        3.3.1 康百万庄园建筑的材料表达第30-32页
        3.3.2 徽州传统建筑的材料表达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4 传统材料在当代本土建筑中的表达第34-46页
    4.1 传统建筑材料的属性特征第34-38页
        4.1.1 土第34页
        4.1.2 木第34-35页
        4.1.3 砖第35-36页
        4.1.4 瓦第36-37页
        4.1.5 石第37-38页
    4.2 传统材料的结构表达第38-40页
        4.2.1 新的材料工艺第38-39页
        4.2.2 传统构造的更新第39-40页
    4.3 传统材料的人文表达第40-45页
        4.3.1 质感表达第41-42页
        4.3.2 肌理表达第42-44页
        4.3.3 色彩表达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现代材料在当代本土建筑中的表达第46-59页
    5.1 现代典型建筑材料的属性特征第46-49页
        5.1.1 玻璃第46-47页
        5.1.2 混凝土第47-48页
        5.1.3 金属第48-49页
    5.2 对传统建筑构造的诠释第49-53页
        5.2.1 传统工艺的重置第49-51页
        5.2.2 传统结构的转译第51-53页
    5.3 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诠释第53-58页
        5.3.1 对传统建筑色彩的诠释第53-55页
        5.3.2 对传统建筑造型的诠释第55-56页
        5.3.3 对传统建筑意境的诠释第56-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6 本土建筑中的材料表达策略第59-73页
    6.1“因材施技”的表达策略第59-63页
        6.1.1 适宜的技术策略第59-60页
        6.1.2 真实的材料表达第60-61页
        6.1.3 实证研究——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第61-63页
    6.2“因时而变”的表达策略第63-67页
        6.2.1 建筑文脉的延续第63-64页
        6.2.2 场所精神的契合第64-65页
        6.2.3 实证研究——玉湖完小第65-67页
    6.3“因地制宜”的表达策略第67-72页
        6.3.1 利用地方材料第67-68页
        6.3.2 适应地域气候第68-69页
        6.3.3 回应地域景观第69-70页
        6.3.4 实证研究——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第70-72页
    6.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总结和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 案例汇总第79-83页
英文摘要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空间句法的南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分析
下一篇:鄢陵县大马乡苗木花卉园区规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