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7-31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四、研究目标、框架与方法 | 第27-31页 |
第1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31-45页 |
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领导思想 | 第31-34页 |
1.1.1 领导源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组织、协调或指挥” | 第31-32页 |
1.1.2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 | 第32-33页 |
1.1.3 领导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 | 第33-34页 |
1.1.4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体制的阐释和探索 | 第34页 |
1.2 列宁党的领导思想 | 第34-37页 |
1.2.1 党的领导的原则性 | 第35页 |
1.2.2 党的领导的全面性 | 第35-36页 |
1.2.3 党的领导的间接性 | 第36-37页 |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 | 第37-40页 |
1.3.1 “修身正己”“为政以廉”的从政道德 | 第37页 |
1.3.2 “民为邦本”“重民爱民”的民本观念 | 第37-38页 |
1.3.3 “德法兼济”“奉法天下”的治国策略 | 第38-39页 |
1.3.4 “尚贤使能”“知人善用”的用人思想 | 第39-40页 |
1.3.5 “审时度势”“广谋善断”的领导艺术 | 第40页 |
1.4 国外政党领导理论 | 第40-45页 |
1.4.1 西方主要领导学说 | 第40-41页 |
1.4.2 一些国外政党领导理论与实践 | 第41-45页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45-60页 |
2.1 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 | 第45-49页 |
2.1.1 系统阐述了党的领导的地位作用 | 第45-46页 |
2.1.2 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的本质规定 | 第46-47页 |
2.1.3 科学阐释了党的领导的主要职责 | 第47-48页 |
2.1.4 探索形成了党的领导的基本方法 | 第48-49页 |
2.1.5 初步提出了党的领导的制度架构 | 第49页 |
2.2 邓小平党的领导思想 | 第49-52页 |
2.2.1 对党的领导本质的新概括 | 第49-50页 |
2.2.2 对党的领导方式的新阐释 | 第50-51页 |
2.2.3 对党的领导理念的新发展 | 第51页 |
2.2.4 对党的领导体制的新探索 | 第51-52页 |
2.3 江泽民党的领导思想 | 第52-54页 |
2.3.1 领导理念的新发展 | 第52-54页 |
2.3.2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具体路径 | 第54页 |
2.4 胡锦涛党的领导思想 | 第54-56页 |
2.4.1 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 第54-55页 |
2.4.2 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根本建设 | 第55页 |
2.4.3 把统筹兼顾作为重要方法 | 第55-56页 |
2.5 习近平党的领导思想 | 第56-60页 |
2.5.1 对党的领导目标的新定位 | 第56页 |
2.5.2 对党的领导本质的新发展 | 第56-57页 |
2.5.3 对党的领导方式的新部署 | 第57-58页 |
2.5.4 对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第58-60页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理论的科学内涵 | 第60-71页 |
3.1 领导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矛盾 | 第60-62页 |
3.1.1 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第60-61页 |
3.1.2 基本矛盾:主观与客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矛盾 | 第61-62页 |
3.2 领导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62-65页 |
3.2.1 服务是内在规定 | 第63页 |
3.2.2 人民是服务对象 | 第63-64页 |
3.2.3 全心全意是基本要求 | 第64-65页 |
3.3 领导的基本方式: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 第65-67页 |
3.3.1 政治领导是核心 | 第65-66页 |
3.3.2 思想领导是基础 | 第66-67页 |
3.3.3 组织领导是保证 | 第67页 |
3.4 领导的原则: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 第67-71页 |
3.4.1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科学内涵 | 第68页 |
3.4.2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要求 | 第68-69页 |
3.4.3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实现途径 | 第69-71页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研究 | 第71-86页 |
4.1 领导决策的要求、原则与特征 | 第71-75页 |
4.1.1 决策与领导决策 | 第71-72页 |
4.1.2 领导决策的基本要求 | 第72-73页 |
4.1.3 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 | 第73-74页 |
4.1.4 领导决策的基本特征 | 第74-75页 |
4.2 中国共产党决策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75-78页 |
4.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思想 | 第75页 |
4.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思想 | 第75-76页 |
4.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思想 | 第76-78页 |
4.3 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的突出问题 | 第78-80页 |
4.3.1 决策程序不够严密 | 第78页 |
4.3.2 决策权责不够明晰 | 第78-79页 |
4.3.3 决策成效不够务实 | 第79页 |
4.3.4 监督评价不够完善 | 第79-80页 |
4.3.5 决策制度不够健全 | 第80页 |
4.4 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水平 | 第80-83页 |
4.4.1 创新领导决策理念 | 第80-81页 |
4.4.2 健全领导决策规则 | 第81-82页 |
4.4.3 规范领导决策方式 | 第82页 |
4.4.4 落实领导决策责任 | 第82-83页 |
4.5 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保障体系 | 第83-86页 |
4.5.1 健全信息保障系统 | 第83-84页 |
4.5.2 健全咨询论证系统 | 第84页 |
4.5.3 健全监督问责系统 | 第84-85页 |
4.5.4 健全评价反馈系统 | 第85-86页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方法研究 | 第86-101页 |
5.1 领导方法的内涵、作用与特征 | 第86-88页 |
5.1.1 领导方法的科学内涵 | 第86-87页 |
5.1.2 领导方法的重要作用 | 第87页 |
5.1.3 领导方法的主要特征 | 第87-88页 |
5.2 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 第88-91页 |
5.2.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领导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 第88-89页 |
5.2.2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领导方法的推进和完善 | 第89-90页 |
5.2.3 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领导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 第90-91页 |
5.3 中国共产党领导方法的主要内容 | 第91-97页 |
5.3.1 基本领导方法 | 第92-94页 |
5.3.2 具体领导方法 | 第94-97页 |
5.4 中国共产党领导方法的运用 | 第97-101页 |
5.4.1 运用领导方法的基本原则 | 第97-98页 |
5.4.2 运用领导方法的素质要求 | 第98-99页 |
5.4.3 运用领导方法推动领导转型 | 第99-101页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研究 | 第101-114页 |
6.1 领导能力的概念、作用与特征 | 第101-103页 |
6.1.1 能力及其意义 | 第101-102页 |
6.1.2 领导能力的作用 | 第102页 |
6.1.3 领导能力的特征 | 第102-103页 |
6.2 国内外领导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103-105页 |
6.2.1 国内领导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103-104页 |
6.2.2 国外领导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104-105页 |
6.3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105-110页 |
6.3.1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 第106-107页 |
6.3.2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 第107-108页 |
6.3.3 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 第108-109页 |
6.3.4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 第109-110页 |
6.4 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 第110-114页 |
6.4.1 强化教育培训 | 第110-111页 |
6.4.2 开展实践锻炼 | 第111-112页 |
6.4.3 完善考评体系 | 第112-114页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研究 | 第114-129页 |
7.1 领导体制的内涵与特征 | 第114-116页 |
7.1.1 领导体制的内涵 | 第114-115页 |
7.1.2 领导体制的特征 | 第115-116页 |
7.2 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发展历程 | 第116-119页 |
7.2.1 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1921-1949) | 第116-117页 |
7.2.2 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8) | 第117-118页 |
7.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至今) | 第118-119页 |
7.3 党的领导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19-121页 |
7.3.1 纵向之间:权责不够统一 | 第120页 |
7.3.2 横向之间:运行不够科学 | 第120-121页 |
7.3.3 党政之间:职能不够清晰 | 第121页 |
7.4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体制的对策建议 | 第121-129页 |
7.4.1 完善民主集中制制度体系 | 第121-123页 |
7.4.2 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 第123-124页 |
7.4.3 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第124-126页 |
7.4.4 完善党内运行机制 | 第126-127页 |
7.4.5 强化党内监督机制 | 第127-129页 |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研究 | 第129-144页 |
8.1 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历程 | 第129-133页 |
8.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129-130页 |
8.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第130-132页 |
8.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第132-133页 |
8.2 新时期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133-136页 |
8.2.1 主要问题 | 第133-134页 |
8.2.2 原因分析 | 第134-136页 |
8.3 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 | 第136-144页 |
8.3.1 强化思想教育 | 第136-137页 |
8.3.2 改进选拔任用 | 第137-140页 |
8.3.3 创新考核评价 | 第140-141页 |
8.3.4 加强管理监督 | 第141-142页 |
8.3.5 完善激励保障 | 第142-144页 |
结语 | 第144-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