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复眼全景立体成像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昆虫复眼微观结构 | 第13-15页 |
1.3 微透镜阵列仿生复眼 | 第15-21页 |
1.3.1 平面仿生复眼 | 第15-18页 |
1.3.2 曲面仿生复眼 | 第18-21页 |
1.4 摄像机阵列仿生复眼 | 第21-2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仿生复眼结构设计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摄像机光学参数 | 第31-33页 |
2.3 摄像机排布规则 | 第33-37页 |
2.4 视场重叠度分析 | 第37-40页 |
2.5 仿生复眼设计制作 | 第40-45页 |
2.5.1 仿生复眼SCE | 第40-42页 |
2.5.2 仿生复眼BCE | 第42-43页 |
2.5.3 全景立体复眼PCE | 第43-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单目摄像机标定 | 第46-83页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3.2 针孔摄像机模型 | 第48-53页 |
3.2.1 线性模型 | 第48-50页 |
3.2.2 非线性模型 | 第50-51页 |
3.2.3 张氏标定法 | 第51-53页 |
3.3 离焦模糊效应 | 第53-55页 |
3.4 相移光栅 | 第55-59页 |
3.5 圆光栅阵列 | 第59-70页 |
3.5.1 圆光栅阵列生成 | 第59-60页 |
3.5.2 圆光栅圆心检测 | 第60-62页 |
3.5.3 标定特征点排序 | 第62-63页 |
3.5.4 圆光栅阵列标定实验 | 第63-70页 |
3.6 契形光栅阵列 | 第70-75页 |
3.6.1 契形光栅阵列生成 | 第70-71页 |
3.6.2 契形光栅圆心检测 | 第71-72页 |
3.6.3 契形阵列标定实验 | 第72-75页 |
3.7 彩色圆光栅阵列 | 第75-81页 |
3.7.1 彩色圆光栅阵列生成 | 第75-76页 |
3.7.2 彩色摄像机颜色串扰 | 第76-79页 |
3.7.3 彩色圆光栅阵列标定实验 | 第79-8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仿生复眼全局标定 | 第83-97页 |
4.1 引言 | 第83-85页 |
4.2 相位标靶法 | 第85-87页 |
4.3 辅助摄像机法 | 第87-91页 |
4.4 标靶平移法 | 第91-93页 |
4.5 全局标定实验 | 第93-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全景图像拼接 | 第97-115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透视变换 | 第98-101页 |
5.3 图像预处理 | 第101-103页 |
5.3.1 畸变校正 | 第101-102页 |
5.3.2 颜色校正 | 第102-103页 |
5.4 特征配准法 | 第103-110页 |
5.4.1 特征检测 | 第103-107页 |
5.4.2 特征描述 | 第107-108页 |
5.4.3 特征配准 | 第108-110页 |
5.5 全景图像拼接 | 第110-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全景立体成像 | 第115-129页 |
6.1 引言 | 第115-116页 |
6.2 双目视觉模型 | 第116-118页 |
6.3 立体校正与匹配 | 第118-122页 |
6.3.1 极线校正 | 第118-119页 |
6.3.2 立体匹配 | 第119-122页 |
6.4 目标测距 | 第122-124页 |
6.5 稠密视差图 | 第124-126页 |
6.6 全景视差图 | 第126-12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7.1 全文内容总结 | 第129页 |
7.2 后期工作展望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