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 1.1.2 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2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 第13-15页 |
| 1.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 第15-18页 |
| 1.4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1.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2 单轴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参数匹配 | 第20-34页 |
| 2.1 动力总成的布置方案 | 第20-22页 |
| 2.1.1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优缺点 | 第20页 |
| 2.1.2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 2.1.3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优缺点 | 第21页 |
| 2.1.4 不同结构的混合动力系统的对比 | 第21-22页 |
| 2.2 动力总成的参数匹配 | 第22-32页 |
| 2.2.1 以最高车速计算动力总成功率 | 第22-23页 |
| 2.2.2 以 0 ~ 100 km/ h的加速时间来计算总功率 | 第23-24页 |
| 2.2.3 以最大爬坡度计算动力总成功率 | 第24-25页 |
| 2.2.4 分别从发动机和电动机出力特性的角度计算各自功率 | 第25-27页 |
| 2.2.5 电动机的参数确定 | 第27-28页 |
| 2.2.6 动力电池组的参数确定 | 第28-29页 |
| 2.2.7 变速器的参数确定 | 第29-3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的系统效率优化 | 第34-62页 |
| 3.1 混合动力汽车的系统效率优化 | 第34页 |
| 3.2 发动机单独驱动工况下以最佳经济性为目标的效率优化 | 第34-40页 |
| 3.3 电机单独驱动条件下的效率优化 | 第40-46页 |
| 3.3.1 电机单驱条件下的效率优化的定义 | 第40页 |
| 3.3.2 优化算法 | 第40-44页 |
| 3.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 3.4 发动机和电机协同驱动下的效率优化 | 第46-60页 |
| 3.4.1 轻载充电下的效率优化 | 第47-54页 |
| 3.4.2 电机助力条件下的系统效率优化计算 | 第54-6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4 基于统计参数的HEV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62-74页 |
| 4.1 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机理 | 第63-64页 |
| 4.2 基于统计参数控制策略的制定依据 | 第64-69页 |
| 4.2.1 统计平均车速avev | 第64-66页 |
| 4.2.2 统计平均功率aveP | 第66页 |
| 4.2.3 制动能量最大化回收目标SOC值确定 | 第66-69页 |
| 4.3 控制策略的工况划分 | 第69-71页 |
| 4.4 控制策略综合流程 | 第71-7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5 整车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74-84页 |
| 5.1 混合动力汽车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74-79页 |
| 5.1.1 循环工况的仿真模型 | 第74页 |
| 5.1.2 统计参数的计算 | 第74-75页 |
| 5.1.3 实际电池SOC的确定 | 第75页 |
| 5.1.4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75-77页 |
| 5.1.5 电机电池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 5.1.6 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 5.2 整车性能仿真分析 | 第79-81页 |
| 5.2.1 发动机单独驱动条件下仿真结果 | 第79页 |
| 5.2.2 电机单独驱动条件下仿真结果 | 第79-80页 |
| 5.2.3 电机助力下的仿真结果 | 第80页 |
| 5.2.4 发动机轻载充电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 第80-81页 |
| 5.2.5 电池实际SOC与目标SOC的变化情况 | 第8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84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附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