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生物量及碳与营养元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森林生物量研究第12-14页
        1.1.1 国外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2 国内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 森林碳储量研究第14-15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5页
    1.3 退耕还林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6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植物营养元素研究第17-18页
        1.4.1 国外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2 国内研究进展第18页
    1.5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第18页
    1.6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0-21页
        2.1.1 试验场地自然情况第20页
        2.1.2 样地植被概况第20-21页
    2.2 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第21-23页
        2.2.1 试验地设置与林地调查第21页
        2.2.2 样品采集第21-22页
        2.2.3 营养元素测定方法第22页
        2.2.4 生物量、碳储量与其他营养元素储量的测定第22-23页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24页
第三章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生物量与生产力分析第24-28页
    3.1 任豆退耕模式生物量第24-25页
        3.1.1 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与分配特征第25页
        3.1.2 任豆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分布第25页
    3.2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生产力情况第25-27页
        3.2.1 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布情况第25-27页
        3.2.2 任豆退耕模式净生产力分布第27页
    3.3 小结第27-28页
第四章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碳含量与碳储量分析第28-35页
    4.1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各层碳含量第28-30页
        4.1.1 任豆乔木层不同器官碳含量第28-29页
        4.1.2 林下层与凋落物层碳含量第29页
        4.1.3 土壤层碳含量分布第29-30页
    4.2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第30-32页
        4.2.1 乔木层碳储量第30页
        4.2.2 任豆年净固碳量第30-31页
        4.2.3 林下灌木、草本、凋落物层碳储量第31-32页
        4.2.4 土壤碳储量第32页
    4.3 任豆退耕模式碳储量分配特征第32-33页
    4.4 小结第33-35页
第五章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营养元素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第35-43页
    5.1 土壤营养元素分析第35-37页
    5.2 植被层营养元素含量分析第37-40页
        5.2.1 林下灌木、草本及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分析第37-38页
        5.2.2 任豆乔木层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特征第38-40页
    5.3 营养元素储量及分配第40-43页
        5.3.1 任豆退耕模式乔木层营养元素储量与分布第40-41页
        5.3.2 任豆林下层营养元素储量与分配特征第41-43页
第六章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碳与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第43-50页
    6.1 任豆乔木层碳与营养元素计量学关系第43-47页
        6.1.1 C与N计量学分析第43-44页
        6.1.2 C与P计量学分析第44页
        6.1.3 C与K计量学分析第44-45页
        6.1.4 C与Ca计量学分析第45-46页
        6.1.5 C与Mg计量学分析第46页
        6.1.6 任豆乔木层营养元素之间相关关系第46-47页
    6.2 任豆土壤层碳与营养元素计量学分析第47-48页
    6.3 小结第48-5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7.1 结论第50-51页
        7.1.1 任豆退耕模式生物量与生产力第50页
        7.1.2 任豆退耕还林模式碳与碳储量第50页
        7.1.3 任豆退耕模式营养元素与储量第50-51页
        7.1.4 任豆退耕模式碳及营养元素间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相关性第51页
    7.2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化文都地区佛苯信仰与传承研究
下一篇:浅谈格萨尔颂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