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1.3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3.1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研究 | 第18-20页 |
1.3.2 三维表面粗糙度评价技术研究 | 第20-22页 |
1.3.3 表面微观裂纹评价技术研究 | 第22-24页 |
1.3.4 表面残余应力评价技术研究 | 第24-25页 |
1.3.5 加工表面完整性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 第25-26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7-29页 |
第2章 工程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研究 | 第29-50页 |
2.1 旋转超声磨削加工概述 | 第29-30页 |
2.2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研究方法 | 第30-36页 |
2.2.1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幅度统计分布 | 第30页 |
2.2.2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分形维数 | 第30-31页 |
2.2.3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功率谱密度 | 第31-32页 |
2.2.4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角谱 | 第32-33页 |
2.2.5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等方性和均一性 | 第33-36页 |
2.3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完整性试验 | 第36-38页 |
2.4 工程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8页 |
2.4.1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幅度统计分布 | 第38-40页 |
2.4.2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分形维数 | 第40-44页 |
2.4.3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功率谱密度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2.4.4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角谱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2.4.5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等方性和均一性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工程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三维表面粗糙度评价 | 第50-66页 |
3.1 三维表面粗糙度评价参数-分形均方根偏差 | 第50-53页 |
3.1.1 幅度参数评价存在的不足 | 第50-51页 |
3.1.2 三维粗糙度评价参数-分形均方根偏差数学模型 | 第51-53页 |
3.2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维表面粗糙度基准面提取 | 第53-60页 |
3.2.1 三维表面粗糙度小波变换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3.2.2 最优小波基确定 | 第56-58页 |
3.2.3 分解层数确定 | 第58-60页 |
3.3 分形均方根偏差粗糙度评价检验 | 第60-62页 |
3.4 分形均方根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工程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裂纹评价 | 第66-80页 |
4.1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微观裂纹类型 | 第66-68页 |
4.2 基于灰度图像分数布朗随机场的加工表面特征分解 | 第68-73页 |
4.2.1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灰度图像二维分数布朗随机场模型 | 第68-71页 |
4.2.2 裂纹易产生区和非裂纹易产生区分解 | 第71-73页 |
4.3 基于图像处理的加工表面微观裂纹提取 | 第73-74页 |
4.4 加工表面微观裂纹特征评价参数-分形密度 | 第74-78页 |
4.4.1 微观裂纹信息维数计算模型 | 第74-75页 |
4.4.2 分形密度定义 | 第75-76页 |
4.4.3 分形密度评价有效性分析 | 第76-78页 |
4.5 不同因素对加工表面微观裂纹影响规律分析 | 第78-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工程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评价 | 第80-96页 |
5.1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残余应力产生机制分析 | 第80-83页 |
5.2 加工作用残余应力场分布 | 第83-88页 |
5.2.1 加工表面弹塑性作用残余应力场分布 | 第83-85页 |
5.2.2 加工表面微观裂纹尖端残余应力分布 | 第85-88页 |
5.3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残余应力评价 | 第88-93页 |
5.3.1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分布 | 第88-90页 |
5.3.2 表面残余应力评价特征参数-应力置信公差及其数学模型 | 第90-91页 |
5.3.3 影响表面残余应力置信公差评价精度分析 | 第91-93页 |
5.4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置信公差影响研究 | 第93-95页 |
5.4.1 材料属性对应力置信公差值影响 | 第93-94页 |
5.4.2 切削力对应力置信公差值影响 | 第94-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工程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综合评价研究 | 第96-107页 |
6.1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的加工表面完整性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第96-98页 |
6.2 基于层次分析的加工表面完整性评价参数权重比例系数确定 | 第98-103页 |
6.2.1 加工表面完整性综合评价层次分析结构 | 第98-100页 |
6.2.2 判断矩阵构造 | 第100-101页 |
6.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101-103页 |
6.3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完整性综合评价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3-106页 |
6.3.1 工程陶瓷加工表面完整性权重比例系数结果分析 | 第103-104页 |
6.3.2 加工表面完整性综合评价因子结果分析 | 第104-105页 |
6.3.3 加工表面完整性综合评价技术应用分析 | 第105-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