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2.1.1 草场 | 第17页 |
2.1.2 放牧和委托放牧 | 第17页 |
2.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7-18页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2.4 土地规模经营理论 | 第19页 |
2.5 公地悲剧理论 | 第19-21页 |
3 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场管理模式的演变 | 第21-25页 |
3.1 以蒙古首领为主体的草场管理模式阶段 | 第21页 |
3.2 以游牧民为主体的草场管理模式阶段 | 第21-22页 |
3.3 以集体为主体的草场管理模式阶段 | 第22-23页 |
3.4 以家庭为主体的草场管理模式阶段 | 第23-25页 |
4 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场管理现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4.1 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场利用情况 | 第25-26页 |
4.2 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原管理的基本模式 | 第26-29页 |
4.2.1 以小牧户的联户为主体的管理 | 第27页 |
4.2.2 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管理 | 第27-28页 |
4.2.3 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管理 | 第28页 |
4.2.4 以牧户为主体的委托放牧管理 | 第28-29页 |
4.3 现有的草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4.3.1 牧民对草场传统的重利用轻管理的观念 | 第29-30页 |
4.3.2 过度放牧和严禁放牧的极端行为的存在 | 第30页 |
4.3.3 新型的管理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4.3.4 政策环境改变导致草场使用效率下降 | 第3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委托放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0页 |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第32-34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5.1.2 样本特征描述 | 第32-34页 |
5.2 模型选择及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5.2.1 模型选择 | 第34-35页 |
5.2.2 变量选取及预期方向 | 第35-3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6 对策建议 | 第40-43页 |
6.1 政府规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的草场管理模式 | 第40页 |
6.2 合理流转草场,扩大牧民的经营规模 | 第40-41页 |
6.3 合理调节劳动力,实现草场的有效管理 | 第41页 |
6.4 完善委托放牧具体运行机制 | 第41页 |
6.5 积极发展以家庭牧场为主体的草场委托放牧管理模式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