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 访谈法 | 第13-14页 |
3. 调查问卷法 | 第14页 |
4. 田野调查法 | 第14页 |
(四)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 村民委员会 | 第15页 |
2. 基层自治制度 | 第15页 |
3. 换届选举 | 第15-16页 |
4. 贿选 | 第16页 |
(二)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6-17页 |
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7-18页 |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现象的表现、特点及危害 | 第18-26页 |
(一) 当前村民委员会选举面临现状 | 第18-21页 |
1. 党和国家对基层组织建设空前重视 | 第18页 |
2. 村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 第18-19页 |
3. 村民自治权利不断弱化 | 第19-20页 |
4. 村干部素质相对较低 | 第20页 |
5. “选举难”现象越发普遍 | 第20-21页 |
6. 村民选举程序不够规范 | 第21页 |
(二) 山东省村民委员会“贿选”情况 | 第21-22页 |
(三) 村民委员会“贿选”现象的特点 | 第22-24页 |
1. 贿选概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 第22页 |
2. 贿选现象趋于普遍化 | 第22页 |
3. 贿选手段趋于多样化 | 第22-23页 |
4. 贿选投入趋于高额化 | 第23页 |
5. 贿选行为趋于隐蔽化 | 第23-24页 |
6. 贿选团队趋于组织化 | 第24页 |
(四) 村民委员会“贿选”的危害 | 第24-26页 |
1. 破坏了民主自治的本意 | 第24页 |
2. 玷污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 第24页 |
3.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24-25页 |
4. 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 第25页 |
5 .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 | 第25-26页 |
四、发生贿选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一) 从社会文化看,缺少健康的权力观,官本位思想深入骨髓 | 第26页 |
(二) 从法律制度看,对“贿选”定义不明确,处罚过轻 | 第26-27页 |
1. 贿选定义不明确 | 第26-27页 |
2. 对贿选的处罚和限制过轻 | 第27页 |
(三) 从选举程序看,存在漏洞较多,为贿选滋生土壤 | 第27-28页 |
1. 选举委员会的产生 | 第27页 |
2. 候选人的产生 | 第27页 |
3. 流动票箱的使用 | 第27-28页 |
4. 代写及代投选票 | 第28页 |
(四) 从追责机制看,贿选行为举报难,贿选情节取证难 | 第28页 |
(五) 从经济层面看,村务管理不透明,贿选成本能轻易收回 | 第28-29页 |
(六) 从选民角度看,缺少参与民主选举的思想基础和良好外部环境 | 第29-31页 |
1. 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淡薄 | 第29页 |
2. 对参与乡村事务的热情不高 | 第29页 |
3. 受到暴力威胁恐吓 | 第29-31页 |
五、防治贿选问题的对策 | 第31-35页 |
(一) 加强价值观教育,倡树健康的权力观念 | 第31页 |
1. 加强日常教育,使正确的选举意识深入人心 | 第31页 |
2. 加强反腐教育,使村干部警钟长鸣 | 第31页 |
(二) 村委会贿选入刑,完善村委会选举法律制度 | 第31-32页 |
1. 通过刑法对贿选的定义和法律要件作出明确规定 | 第31页 |
2. 对贿选案件的主管机关做出明确 | 第31-32页 |
(三) 建立完善选举流程,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 | 第32-33页 |
1. 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 | 第32页 |
2. 细化选举委员会产生程序 | 第32页 |
3. 严格执行秘密写票制度,严控流动票箱和代投代写选票 | 第32页 |
4. 建立候选人竞选标准和规范流程 | 第32-33页 |
(四) 严格法律执行,建立健全贿选追责制度 | 第33页 |
1. 完善村民罢免权,形成对村委会权力的钳制 | 第33页 |
2. 严格法律执行,形成对贿选村干部的思想震慑 | 第33页 |
(五) 推进村务公开,打造健康透明的村级经济体 | 第33-34页 |
1. 规范议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 | 第33页 |
2. 健全财务管理,严肃换届审计 | 第33-34页 |
3. 加强村干教育,提升村干素质 | 第34页 |
(六) 加强普法教育,提高选民民主意识 | 第34-35页 |
1. 增强法治意识 | 第34页 |
2. 增强民主意识 | 第34页 |
3. 增强担当意识 | 第34-35页 |
六、结语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