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引言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牡丹育种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1.3 牡丹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 | 第15-19页 |
| 1.3.1 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必要性 | 第15页 |
| 1.3.2 牡丹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方法 | 第15-19页 |
| 1.4 SSR分子标记在牡丹和其他作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5 主要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1.7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形态学标记法鉴定牡丹杂交后代 | 第23-41页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 2.2 形态学标记鉴定杂种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 2.3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牡丹杂交后代中SSR标记引物的筛选及鉴定 | 第41-58页 |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 3.1.2 实验方法 | 第41-47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 3.2.1 SSR标记分析 | 第47-51页 |
| 3.2.2 牡丹杂种后代SSR标记鉴定 | 第51-55页 |
| 3.3 讨论 | 第55-57页 |
| 3.3.1 牡丹杂种的鉴定 | 第55-56页 |
| 3.3.2 SSR分子标记在牡丹杂交后代真伪鉴定的应用前景 | 第56-57页 |
| 3.3.3 牡丹杂交亲本的选择 | 第57页 |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4.1 结论 | 第58页 |
| 4.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