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意识主导下的写作—徐则臣小说论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人化审美”的价值取向 | 第14-30页 |
(一) 凸显人物的“主体”特性 | 第15-19页 |
1 审视世界 | 第15-16页 |
2 反观自我 | 第16-18页 |
3 坚守内心的“所执”“所信” | 第18-19页 |
(二) 把个体经验融入写作 | 第19-25页 |
1 城市中的漂泊者 | 第20-23页 |
2 故乡中的异乡人 | 第23-25页 |
(三) 以“生命感觉”作为叙事准则 | 第25-30页 |
1 欲望、焦虑、无奈 | 第26-28页 |
2 苦痛、煎熬、希望 | 第28-30页 |
二 古典与现代相交融的叙事特征 | 第30-43页 |
(一) “归乡”叙事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 第30-33页 |
1 诗意的风景与“不愉快对象”并存 | 第30-31页 |
2 “返乡”:人物确认自我的方式 | 第31-32页 |
3 “我是谁”:都市漂泊者的追问 | 第32-33页 |
(二) 内聚焦视角下的多重叙事 | 第33-38页 |
1 聚焦少年人物 | 第34-35页 |
2 叙述人的双重身份 | 第35-36页 |
3 限制人物视野 | 第36-38页 |
(三) “空白”叙事策略的运用 | 第38-43页 |
1 导引读者的注意力 | 第38-39页 |
2 突显特定的意义 | 第39-40页 |
3 追求多种阐释的可能性 | 第40-43页 |
三 文本的诗意 | 第43-54页 |
(一) 简约的用语 | 第43-46页 |
1 节制 | 第43-44页 |
2 简洁 | 第44-45页 |
3 准确 | 第45-46页 |
(二) 舒缓的节奏 | 第46-49页 |
1 日常生活场景的自然呈现 | 第47-48页 |
2 句式的复沓与变化 | 第48-49页 |
(三) 诗化的风格 | 第49-54页 |
1 诗化的意象 | 第50-51页 |
2 陌生化的表达 | 第51页 |
3 抒情化叙事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