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1-25页 |
1.1 CO_2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过量排放的CO_2对环境的影响 | 第11-13页 |
1.1.2 固体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高温钙基吸附剂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水合处理 | 第15页 |
1.2.2 热预处理 | 第15-16页 |
1.2.3 掺杂惰性物质 | 第16-20页 |
1.3 钙基吸附剂的CO_2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20-2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2.1 CaO/氮化硅CO_2吸附剂的制备 | 第25-27页 |
2.1.1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及原料 | 第25-26页 |
2.1.3 钙基吸附剂的制备步骤 | 第26-27页 |
2.2 CaO/氮化硅CO_2吸附剂循环吸附性能研究 | 第27页 |
2.2.1 钙基吸附剂循环吸附性能的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2.2 考察不同因素对钙基吸附剂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27页 |
2.3 钙基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27-28页 |
2.4 分析表征方法 | 第28-31页 |
2.4.1 同步热分析(TGA) | 第28页 |
2.4.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8页 |
2.4.3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8-29页 |
2.4.4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掺杂剂氮化硅的制备 | 第31-43页 |
3.1 制备方案选择 | 第31-32页 |
3.2 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32-38页 |
3.2.1 碳硅比 | 第33-34页 |
3.2.2 氮气流量 | 第34-35页 |
3.2.3 氮化时间 | 第35页 |
3.2.4 碳源 | 第35-38页 |
3.3 氮化硅的合成机理 | 第38-41页 |
3.3.1 Si_3N_4合成分析 | 第38-39页 |
3.3.2 Si_2N_2O合成分析 | 第39-40页 |
3.3.3 SiC合成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CaO/氮化硅CO_2吸附剂循环吸附性能研究 | 第43-55页 |
4.1 CO_2循环吸附条件的确定 | 第43-45页 |
4.2 钙源对CO_2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 掺杂量对CO_2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碳源对CO_2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预煅烧条件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4.6 CaO/氮化硅CO_2吸附剂的表征 | 第52-53页 |
4.6.1 形貌特征 | 第52-53页 |
4.6.2 BET分析 | 第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5-67页 |
5.1 分段判据的确定 | 第55-56页 |
5.2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刷选 | 第56-57页 |
5.3 红木粉基吸附剂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7-61页 |
5.4 蔗渣基吸附剂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61-64页 |
5.5 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8页 |
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