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31页 |
2.1 质量及质量管理概述 | 第25-26页 |
2.1.1 质量概述 | 第25页 |
2.1.2 质量管理概述 | 第25-26页 |
2.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 第26-27页 |
2.2.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 | 第26页 |
2.2.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分类 | 第26-27页 |
2.2.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 第27页 |
2.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3.1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第27-28页 |
2.3.2 零质量缺陷理论 | 第28-29页 |
2.3.3 PDCA循环理论 | 第29-31页 |
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特征 | 第31页 |
3.1.1 影响因素多 | 第31页 |
3.1.2 质量变异大 | 第31页 |
3.1.3 隐蔽性较强 | 第31页 |
3.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于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31-35页 |
3.2.1 人力因素 | 第32页 |
3.2.2 材料因素 | 第32-33页 |
3.2.3 机设因素 | 第33页 |
3.2.4 方法因素 | 第33-34页 |
3.2.5 环境因素 | 第34-35页 |
4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 第35-51页 |
4.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 第35-40页 |
4.1.1 质量管理制度 | 第35-37页 |
4.1.2 质量管理体系 | 第37-38页 |
4.1.3 质量管理过程 | 第38-39页 |
4.1.4 质量管理方法 | 第39-40页 |
4.2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研究 | 第40-46页 |
4.2.1 质量控制原则 | 第40-41页 |
4.2.2 质量控制措施 | 第41-46页 |
4.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方式 | 第46-48页 |
4.3.1 事前质量管理与控制 | 第46页 |
4.3.2 事中质量管理与控制 | 第46-47页 |
4.3.3 事后质量管理与控制 | 第47-48页 |
4.4 两个技术问题的探讨 | 第48-51页 |
4.4.1 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的节点处理 | 第48-50页 |
4.4.2 重隔墙下部楼板的施工处理 | 第50-51页 |
5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现状及对策 | 第51-57页 |
5.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现状 | 第51-53页 |
5.1.1 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 第51页 |
5.1.2 质量管控意识缺乏 | 第51-52页 |
5.1.3 管理规范化不足 | 第52页 |
5.1.4 质量管控职责不清 | 第52-53页 |
5.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对策 | 第53-57页 |
5.2.1 加强教育培训力度 | 第53-54页 |
5.2.2 完善质量管控制度 | 第54页 |
5.2.3 明确岗位职责权限 | 第54-55页 |
5.2.4 健全质量监管体制 | 第55-57页 |
6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实例分析 | 第57-73页 |
6.1 建筑工程项目概况 | 第57-58页 |
6.1.1 工程项目简介 | 第57页 |
6.1.2 项目组织机构 | 第57-58页 |
6.2 本工程项目质量管控组织方面的创新理念 | 第58页 |
6.3 本工程项目质量管控组织方面创新理念的实施 | 第58-60页 |
6.4 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 第60-69页 |
6.5 本工程采用的新技术工法 | 第69-71页 |
6.6 成品质量保护措施 | 第71-7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