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山脉植被及其分布格局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山地植被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阴山山脉植被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2.1 样地调查 | 第18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阴山山脉的主要植被类型 | 第20-79页 |
3.1 针叶林 | 第23-36页 |
3.2 阔叶林 | 第36-44页 |
3.3 疏林 | 第44-49页 |
3.4 灌丛 | 第49-59页 |
3.5 草原 | 第59-72页 |
3.6 荒漠 | 第72-78页 |
3.7 草甸 | 第78-79页 |
第四章 阴山山脉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 第79-83页 |
4.1 阴山山脉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79-81页 |
4.2 阴山山脉植被垂直带谱特征 | 第81-83页 |
第五章 阴山山脉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第83-88页 |
5.1 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 | 第83-85页 |
5.1.1 α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 第83-84页 |
5.1.2 β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 第84-85页 |
5.2 物种多样性与经度的关系 | 第85-87页 |
5.2.1 α多样性随经度的变化 | 第85-86页 |
5.2.2 β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 第86-87页 |
5.3 阴山山脉γ多样性特征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8-92页 |
6.1 阴山山脉植被类型 | 第88-89页 |
6.2 阴山山脉植被空间分布格局 | 第89-91页 |
6.2.1 阴山山脉植被垂直分异 | 第90页 |
6.2.2 阴山山脉植被水平分异 | 第90页 |
6.2.3 阴山山脉植被坡向分异 | 第90-91页 |
6.3 阴山山脉植被多样性特征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发表论文 | 第99页 |
毕业论文支撑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