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坠子书调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晋南地区的坠子书概况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2 坠子书概况 | 第15-19页 |
2.1 河南坠子的渊源 | 第15-17页 |
2.2 河南坠子在山西 | 第17-19页 |
3 坠子书的音乐特征 | 第19-25页 |
3.1 伴奏乐器 | 第19-21页 |
3.2 音乐结构 | 第21-23页 |
3.2.1 伴奏 | 第22页 |
3.2.2 唱腔 | 第22-23页 |
3.3 坠子书的押韵特点 | 第23-25页 |
4 晋南坠子书的演出特征 | 第25-51页 |
4.1 演出性质 | 第25-41页 |
4.1.1 娱乐性演出 | 第25页 |
4.1.2 民俗性演出 | 第25-41页 |
4.2 演出场所 | 第41-42页 |
4.2.1 撂地说书 | 第41页 |
4.2.2 剧场演出 | 第41-42页 |
4.2.3 堂会演出 | 第42页 |
4.3 演出形式 | 第42-51页 |
4.3.1 单纯的坠子书表演形式 | 第42-45页 |
4.3.2 坠子书与其他戏剧形式相结合的演出 | 第45-46页 |
4.3.3 坠子书的特殊演出形式 | 第46-51页 |
5 晋南地区坠子书的曲目曲本 | 第51-73页 |
5.1 坠子书曲本的体裁形式 | 第51-61页 |
5.1.1 开场话 | 第51-53页 |
5.1.2 书帽 | 第53-55页 |
5.1.3 长篇曲目 | 第55-60页 |
5.1.4 短篇曲目 | 第60-61页 |
5.2 坠子书剧本的题材内容 | 第61-69页 |
5.2.1 传统曲目 | 第61-64页 |
5.2.2 现代曲目 | 第64-69页 |
5.3 坠子书曲本中的结构模式 | 第69-70页 |
5.3.1 讲史题材的结构模式 | 第69页 |
5.3.2 世情题材结构模式 | 第69页 |
5.3.3 公案、侠义题材结构模式 | 第69-70页 |
5.4 坠子书曲本的创作与流传 | 第70-73页 |
6 艺人 | 第73-83页 |
6.1 艺人学艺的方式 | 第73-77页 |
6.1.1 以自学为主 | 第73-75页 |
6.1.2 家族传艺 | 第75-76页 |
6.1.3 随师学艺 | 第76-77页 |
6.2 艺人的社交 | 第77-78页 |
6.2.1 与行业外的人的社交 | 第77-78页 |
6.2.2 同行之间的交往 | 第78页 |
6.3 艺人收入 | 第78-80页 |
6.3.1 地域不同的艺人收入 | 第78页 |
6.3.2 不同演出场所的艺人收入 | 第78-79页 |
6.3.3 不同演出内容的不同收入 | 第79页 |
6.3.4 艺人水平和艺德对收入的影响 | 第79页 |
6.3.5 点戏和算命 | 第79-80页 |
6.4 盲艺人 | 第80-83页 |
7 晋南坠子书的现状、保护与前景 | 第83-87页 |
7.1 晋南坠子书的现状 | 第83-84页 |
7.2 晋南坠子书的保护 | 第84-85页 |
7.3 晋南坠子书的前景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A | 第93-97页 |
附录B | 第97-105页 |
附录C | 第105-111页 |
附录D | 第111-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