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AC3D数值分析方法的反倾层状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反倾斜坡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基本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FLAC3D动力分析理论及流程 | 第21-28页 |
2.1 FLAC3D分析理论 | 第21-24页 |
2.1.1 基本原理 | 第21页 |
2.1.2 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 第21-22页 |
2.1.3 运动方程 | 第22页 |
2.1.4 应力、应变及节点不平衡力 | 第22页 |
2.1.5 阻尼力 | 第22-23页 |
2.1.6 接触面 | 第23-24页 |
2.2 动力分析流程 | 第24-28页 |
2.2.1 网格划分 | 第25页 |
2.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5-26页 |
2.2.3 阻尼的确定 | 第26页 |
2.2.4 地震荷载的校正与输入 | 第26-28页 |
第3章 反倾斜坡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 第28-60页 |
3.1 概化模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3.2 地震波特性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29-37页 |
3.2.1 地震波频率的影响 | 第29-33页 |
3.2.2 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 反倾斜坡结构对其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37-53页 |
3.3.1 模型及监测点的布置 | 第37-39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39-53页 |
3.4 下伏软岩对反倾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 第53-58页 |
3.4.1 模型 | 第53-54页 |
3.4.2 加速度分析 | 第54-55页 |
3.4.3 位移分析 | 第55-56页 |
3.4.4 应力分析 | 第56-58页 |
3.5 结论 | 第58-60页 |
第4章 罐滩滑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研究 | 第60-80页 |
4.1 研究区基本特征 | 第60-64页 |
4.1.1 滑坡概况 | 第60-61页 |
4.1.2 地层岩性 | 第61页 |
4.1.3 斜坡结构特征 | 第61-63页 |
4.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3页 |
4.1.5 地震区划 | 第63页 |
4.1.6 失稳破坏过程 | 第63-64页 |
4.2 模型 | 第64-67页 |
4.2.1 地质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4.2.2 动荷载选取及输入 | 第65-66页 |
4.2.3 物理参数选取 | 第66-67页 |
4.2.4 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内容 | 第67页 |
4.3 罐滩滑坡动力响应分析 | 第67-78页 |
4.3.1 加速度分析 | 第68-69页 |
4.3.2 位移分析 | 第69-73页 |
4.3.3 应力分析 | 第73-77页 |
4.3.4 塑性场分析 | 第77-78页 |
4.4 结论 | 第78-8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