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纳米碳材料 | 第10-11页 |
1.1.1 形貌 | 第10-11页 |
1.2 纳米碳材料的制备纳料 | 第11-13页 |
1.2.1 酚醛树脂 | 第11-12页 |
1.2.2 生物质 | 第12-13页 |
1.3 球形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硬模板法 | 第13-15页 |
1.3.2 软模板法 | 第15-16页 |
1.3.3 水热法 | 第16页 |
1.3.4 活化法 | 第16页 |
1.3.5 其他方法 | 第16页 |
1.4 球形纳米碳材料的应用 | 第16-18页 |
1.4.1 气体的吸附与储存 | 第17页 |
1.4.2 水处理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表征技术及性能评价测试方法 | 第20-26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2.3 材料分析表征 | 第21-22页 |
2.3.1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21-22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扫(SEM) | 第22页 |
2.3.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2页 |
2.3.4 N_2物水等温吸附-脱附(BET) | 第22页 |
2.3.5 热重分析(TG-DSC) | 第22页 |
2.4 材料性能表价测试方法 | 第22-26页 |
2.4.1 Cr(Ⅵ)吸附性能评价 | 第22-26页 |
第3章 Fe_3O_4修饰的磁性介孔碳球协同吸附Cr(Ⅵ) | 第26-40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3.2.1 制备介孔纳米高分子球 | 第27页 |
3.2.2 制备掺铁磁性介孔纳米碳球 | 第27-28页 |
3.2.3 磁性介孔纳米碳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表价 | 第2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3.3.1 磁性介孔纳米碳球的表征与分析 | 第28-31页 |
3.3.2 机理讨论 | 第31页 |
3.4 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1-38页 |
3.4.1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2 掺铁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33页 |
3.4.3 吸附等温线的确定 | 第33-36页 |
3.4.4 吸附动力学的确定 | 第36-37页 |
3.4.5 再生与循环利用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自催化制备空心碳球用于吸附CO_2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4.2.1 制备SiO_2和NH_2-SiO_2 | 第41页 |
4.2.2 制备空心碳球 | 第41页 |
4.2.3 空心碳球活化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4.3.1 机理讨论 | 第42页 |
4.3.2 空心纳米碳球的表征与分析 | 第42-45页 |
4.3.3 改变碳源制备空心纳米碳球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5-HMF为碳源制备空心碳球用于吸附CO_2 | 第48-56页 |
5.1 引言 | 第48-4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5.2.1 制备SiO_2 | 第49页 |
5.2.2 制备空心纳米碳球 | 第49-5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5.3.1 机理讨论 | 第50页 |
5.3.2 空心纳米碳球的表征与分析 | 第50-53页 |
5.3.3 改变碳源制备空心碳球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