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一) 社区治理 | 第9-10页 |
(二) "三社联动"机制 | 第10-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二)访谈法 | 第16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四) 参与式观察 | 第16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三社联动"机制发展 | 第18-24页 |
一、"三社联动"机制发展背景 | 第18页 |
二、"三社联动"机制概念提出 | 第18-19页 |
三、"三社联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一) 社会系统理论 | 第19页 |
(二)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三) 公民治理理论 | 第20页 |
四、"三社联动"机制运作分析 | 第20-21页 |
(一) 社区与社会组织联动分析 | 第20页 |
(二) 社区与社工联动分析 | 第20-21页 |
(三) 社工与社会组织联动分析 | 第21页 |
五、国内"三社联动"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深圳市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 | 第24-38页 |
一、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发展背景和基础 | 第24-26页 |
二、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构建思路 | 第26-27页 |
(一) 社会服务的购买以社区为平台 | 第26-27页 |
(二) 建立综合性监督评估体系 | 第27页 |
(三) 明确"三社联动"机制主体责任 | 第27页 |
三、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运行分析 | 第27-34页 |
(一) 培育社会组织措施 | 第27-28页 |
(二) 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三) 深圳市P社区社工专业人才建设 | 第29-30页 |
(四) H社区服务机构在"三社联动"机制下的实践 | 第30-34页 |
四、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经验与启示 | 第34-38页 |
(一) 建立"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 | 第35页 |
(二) 实施项目化运作,发挥专业性服务优势 | 第35页 |
(三) 打造社区品牌项目,提供特色化社区服务 | 第35-36页 |
(四) 调整社区内部管理,充分培育社会组织 | 第36页 |
(五) 改善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局面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深圳市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问题与优化 | 第38-43页 |
一、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运行问题 | 第38-39页 |
(一) 社会组织种类单一,服务能力有限 | 第38页 |
(二) 专业社工资源匮乏,社区服务合作性差 | 第38-39页 |
(三) 居委会"边缘化",影响社区自治 | 第39页 |
二、p社区"三社联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一) 社会组织发展缺乏经济保障 | 第39页 |
(二) 缺乏社工人才保障机制 | 第39页 |
(三) 社区治理主体行政化明显 | 第39-40页 |
三、P社区"三社联动"机制优化建议 | 第40-43页 |
(一) 发展社会组织,加强"三社联动"的主体力量 | 第40-41页 |
(二) 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巩固"三社联动"的专业力量 | 第41-42页 |
(三) 优化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强化社区自治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