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单层衬砌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 ·公路隧道单层衬砌应用现状 | 第7-8页 |
| ·国内外洞室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国外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当前单层衬砌结构设计方法 | 第14-17页 |
| ·挪威法 | 第14-15页 |
| ·极限状态法 | 第15-16页 |
| ·能量原理设计法 | 第16-17页 |
|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单层衬砌作用机理 | 第19-41页 |
| ·现代支护结构原理 | 第19-20页 |
| ·单层衬砌的支护对象分析 | 第20-21页 |
| ·单层衬砌的力学传递机理 | 第21-23页 |
| ·单层喷混凝土衬砌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23-30页 |
| ·喷混凝土衬砌的局部受力机理分析 | 第24-27页 |
| ·喷混凝土衬砌的整体受力机理分析 | 第27-30页 |
| ·单体锚杆的支护作用机理 | 第30-33页 |
| ·群锚组合支护的作用机理 | 第33-37页 |
| ·喷锚组合支护的作用机理 | 第37-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单层衬砌围岩稳定性分级 | 第41-64页 |
| ·常见围岩稳定性理论及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 ·块体理论 | 第41-42页 |
| ·巴顿质量体系分类(Q) | 第42-44页 |
| ·基于屈服接近度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4-51页 |
| ·屈服及屈服接近度的概念 | 第44-45页 |
| ·毛洞稳定性的屈服接近度 | 第45-49页 |
| ·基于屈服接近度的毛洞稳定性分级 | 第49-51页 |
| ·基于围岩松动圈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级 | 第51-59页 |
| ·围岩松动圈分类 | 第51-53页 |
| ·围岩松动圈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3-59页 |
| ·松动圈测试在公路隧道围岩分级中的应用 | 第59-63页 |
| ·基于松动圈支护理论的二级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 第59-61页 |
| ·松动圈测试在预设计中的应用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单层喷混凝土衬砌结构设计方法 | 第64-84页 |
| ·概述 | 第64-69页 |
| ·单层喷混凝土衬砌主要类型及构造 | 第64-65页 |
| ·单层喷混凝土衬砌设计中应关注的问题 | 第65-68页 |
| ·单层衬砌的设计理念 | 第68页 |
| ·单层衬砌的设计方法 | 第68-69页 |
| ·单层喷混凝土衬砌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第69-81页 |
| ·设计流程 | 第70页 |
| ·安全系数和修正系数 | 第70-71页 |
| ·材料的设计值 | 第71-74页 |
| ·极限状态 | 第74-76页 |
| ·衬砌结构的类型 | 第76-81页 |
| ·单层喷混凝土结构设计参数 | 第81-83页 |
| ·双线公路隧道的单层衬砌支护参数 | 第81-82页 |
| ·设计原则及流程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84-99页 |
| ·工程概况 | 第84-85页 |
| ·单层衬砌结构形式及支护参数拟定 | 第85-86页 |
| ·单层衬砌设计数值模拟计算 | 第86-92页 |
| ·模型概况 | 第86-87页 |
| ·围岩物理力学指标 | 第87页 |
| ·支护物理力学指标 | 第87页 |
| ·接触面屈服准则 | 第87页 |
| ·单层衬砌与复合式衬砌的力学机理比较分析 | 第87-92页 |
| ·隧道现场应力测试 | 第92-97页 |
| ·各测试断面结果及分析 | 第93-96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 ·现场的施工工艺和辅助工法 | 第97-98页 |
| ·隧道光面爆破 | 第97页 |
| ·平整度的控制 | 第97页 |
| ·防排水处理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9-101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展望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