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不同类型电缆间的串扰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工程实际中电缆间的串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不同类型电缆辐射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 2 动车组布线的理论计算分析 | 第17-33页 |
| 2.1 线间串扰的理论计算分析 | 第17-27页 |
| 2.1.1 线间串扰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1.2 线间串扰的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 2.1.3 受扰电缆为非屏蔽电缆 | 第19-20页 |
| 2.1.4 受扰电缆为屏蔽电缆 | 第20-22页 |
| 2.1.5 受扰电缆为双绞线缆 | 第22-26页 |
| 2.1.6 不同线缆类型对线缆串扰的影响 | 第26-27页 |
| 2.2 场线耦合、线缆辐射的理论计算分析 | 第27-32页 |
| 2.2.1 场线耦合、线缆辐射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2.2.2 场线耦合的理论模型 | 第28-31页 |
| 2.2.3 线缆辐射的理论模型 | 第31-3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动车组车载线缆串扰模型 | 第33-57页 |
| 3.1 线槽中的电缆串扰实验 | 第33-36页 |
| 3.1.1 实验方案与结果 | 第33-35页 |
| 3.1.2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35-36页 |
| 3.2 线槽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 第36-46页 |
| 3.2.1 线槽材质对于串扰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2.2 线槽长度对于串扰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3 线槽距地高度对于串扰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2.4 线槽接地方式对于串扰的影响 | 第40-43页 |
| 3.2.5 线缆位于线槽内不同位置时对于串扰的影响 | 第43-44页 |
| 3.2.6 线槽内线缆类型不同对于串扰的影响 | 第44-46页 |
| 3.3 动车车底线间串扰耦合模型 | 第46-55页 |
| 3.3.1 车底线槽及线缆建模 | 第46-49页 |
| 3.3.2 车底线槽内线缆串扰分析 | 第49-55页 |
| 3.3.3 车底线槽内线缆布线建议 | 第5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4 动车组车载线缆辐射模型 | 第57-75页 |
| 4.1 动车组高压线缆低频磁场辐射测试 | 第57-62页 |
| 4.1.1 高压线缆低频磁场辐射测试 | 第57-61页 |
| 4.1.2 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61-62页 |
| 4.2 屏蔽套管对于动车内高压线缆低频磁场辐射的影响 | 第62-67页 |
| 4.2.1 激励源为恒定电流 | 第62-64页 |
| 4.2.2 激励源为谐波电流 | 第64-65页 |
| 4.2.3 激励源为浪涌电流 | 第65-67页 |
| 4.3 动车组内高压线缆防护措施建议 | 第67-68页 |
| 4.3.1 防护材料的选择 | 第67页 |
| 4.3.2 防护材料的布置 | 第67-68页 |
| 4.4 动车组车内机柜接地线研究 | 第68-75页 |
| 4.4.1 网络柜接地方式分析 | 第68-74页 |
| 4.4.2 网络柜接地建议 | 第74-75页 |
| 5 结论 | 第75-79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 5.2 工作展望 | 第7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