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20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3.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尝试 | 第13-14页 |
4. 本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三)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15页 |
1.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5-20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二、我国传统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现状 | 第20-30页 |
(一) 传统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概要 | 第20页 |
(二) 从民生视野看传统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缺陷 | 第20-25页 |
1. 考评标准笼统、模糊 | 第21页 |
2. 指标内容片面 | 第21-23页 |
3. 结果统计忽略成本核算 | 第23-24页 |
4. 评价标准落后于形势发展 | 第24页 |
5. 指标缺乏激励导向 | 第24-25页 |
(三) 传统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对社会建设的不利影响 | 第25-30页 |
1. "政绩工程",浪费资源 | 第25-26页 |
2. "数字政绩",虚报成风 | 第26-27页 |
3. "债务政绩",贻害百姓 | 第27-28页 |
4. 人本缺失,脱离群众 | 第28-30页 |
三、建立民生语境下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第30-34页 |
(一) 建立民生语境下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1. 必须由"求量变"转向"求质变" | 第30页 |
2. 必须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30-31页 |
3. 必须由"以增量为本"转向"以促和为本" | 第31页 |
4. 必须由"以求高为本"转向"以求均为本" | 第31-32页 |
(二) 建立民生语境下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 第32-34页 |
1. 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 | 第32页 |
2. 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 第32页 |
3. 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 | 第32-33页 |
4.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第33页 |
5.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33-34页 |
四.民生语境下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设想 | 第34-56页 |
(一) 以民生为核心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特点 | 第34-35页 |
1. "绩"与"效"的平衡发展,是考评的目的所在 | 第34页 |
2. "量"与"质"兼顾的和谐发展,是考评的导向所在 | 第34页 |
3. "上"与"下"的相互回应,是考评的路径所在 | 第34-35页 |
(二) 民生政绩考评的原则 | 第35-36页 |
1. 导向性 | 第35页 |
2. 系统性 | 第35页 |
3. 可测性 | 第35页 |
4. 可比性 | 第35-36页 |
5. 可用性 | 第36页 |
6. 公认性 | 第36页 |
(三) 民生导向政绩考评体系要素权重设想的原则 | 第36-37页 |
1. 主次原则 | 第36页 |
2. "3R"原则 | 第36-37页 |
3. 发展原则 | 第37页 |
4. 民主原则 | 第37页 |
(四) 民生政绩考评的要素组成 | 第37-49页 |
1. 第一维度——经济和谐发展内容要素 | 第38-42页 |
2. 第二维度——社会全面发展内容要素 | 第42-46页 |
3. 第三维度——文化发展与服务内容要素 | 第46-48页 |
4. 第四维度——政治民主建设内容要素 | 第48-49页 |
(五) 完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运行机制及相关配套保障制度 | 第49-56页 |
1. 建立完善考评指标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49-53页 |
2. 建立健全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的配套保障机制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