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基于光伏产业的耦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1 科学问题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1.4.1 光伏产业 | 第21页 |
1.4.2 煤炭型城市 | 第21-22页 |
1.4.3 产业转型 | 第22-23页 |
1.4.4 产业耦合 | 第23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1.5.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23-24页 |
1.5.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4页 |
1.5.3 产业耦合理论 | 第24-25页 |
1.5.4 系统论 | 第25-26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6-27页 |
2、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综述 | 第27-39页 |
2.1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 | 第27-32页 |
2.1.1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 | 第27-29页 |
2.1.2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 | 第29-32页 |
2.2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 | 第32-37页 |
2.2.1 国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 | 第32-35页 |
2.2.2 国内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 | 第35-37页 |
2.3 国内外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评述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大同市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 | 第39-64页 |
3.1 大同市的资源情况 | 第39-46页 |
3.1.1 大同市的能源矿产资源 | 第39-43页 |
3.1.2 大同市金属矿产资源 | 第43页 |
3.1.3 大同市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 第43-44页 |
3.1.4 大同市的水和风力资源 | 第44-45页 |
3.1.5 大同市的太阳能资源 | 第45-46页 |
3.2 大同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 | 第46-58页 |
3.2.1 大同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46-48页 |
3.2.2 大同市的产业发展现状 | 第48-54页 |
3.2.3 大同市的产业结构研究 | 第54-58页 |
3.3 大同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58-62页 |
3.3.1 大同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8-61页 |
3.3.2 基于光伏产业的产业耦合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大同市光伏与煤炭产业耦合理论研究 | 第64-76页 |
4.1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内容 | 第64-66页 |
4.1.1 生产要素耦合 | 第64-65页 |
4.1.2 产业结构耦合 | 第65-66页 |
4.1.3 产业政策耦合 | 第66页 |
4.2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机制 | 第66-68页 |
4.2.1 政府推动机制 | 第66-67页 |
4.2.2 要素传导机制 | 第67页 |
4.2.3 空间联动机制 | 第67-68页 |
4.3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效应 | 第68-69页 |
4.3.1 成本节约效应 | 第68页 |
4.3.2 产业溢出效应 | 第68页 |
4.3.3 竞争合作效应 | 第68-69页 |
4.4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的耦合模型构建 | 第69-75页 |
4.4.1 耦合模型构成及功能 | 第69-70页 |
4.4.2 耦合关联度模型 | 第70-72页 |
4.4.3 耦合持续发展模型 | 第72-73页 |
4.4.4 耦合指标体系设计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大同市光伏与煤炭产业耦合实证研究 | 第76-87页 |
5.1 耦合模型的样本及基础数据选取 | 第76-77页 |
5.1.1 光伏产业的样本及基础数据 | 第76-77页 |
5.1.2 煤炭产业的样本及基础数据 | 第77页 |
5.2 耦合模型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 | 第77-82页 |
5.2.1 煤炭产业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建立 | 第77-80页 |
5.2.2 光伏产业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建立 | 第80-82页 |
5.3 光伏产业与煤炭产业耦合评价 | 第82-86页 |
5.3.1 评价指标层贡献值计算 | 第82-84页 |
5.3.2 产业综合贡献值的计算 | 第84页 |
5.3.3 耦合模型计算 | 第84-85页 |
5.3.4 耦合模型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大同市光伏产业的耦合模式研究 | 第87-105页 |
6.1 光伏与第一产业的耦合模式 | 第87-90页 |
6.1.1 光伏与农光耦合模式 | 第87-89页 |
6.1.2 光伏与林业耦合模式 | 第89-90页 |
6.2 光伏与第二产业的耦合模式 | 第90-99页 |
6.2.1 光伏与采掘业耦合模式 | 第90-93页 |
6.2.2 光伏与建筑业耦合模式 | 第93-96页 |
6.2.3 光伏与汽车产业耦合模式 | 第96-99页 |
6.3 光伏与第三产业的耦合模式 | 第99-104页 |
6.3.1 光伏与旅游业耦合模式 | 第99-101页 |
6.3.2 光伏与金融业耦合模式 | 第101-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7、大同市基于光伏的产业耦合转型研究 | 第105-124页 |
7.1 传统产业转型模式 | 第105-107页 |
7.1.1 产业延伸模式 | 第105-106页 |
7.1.2 产业替代模式 | 第106页 |
7.1.3 产业复合模式 | 第106-107页 |
7.2 基于产业耦合的转型模式对比 | 第107-116页 |
7.2.1 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 第107-108页 |
7.2.2 判断矩阵构建 | 第108-111页 |
7.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111-114页 |
7.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114-115页 |
7.2.5 多层次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5-116页 |
7.3 大同市基于光伏产业的耦合政策建议 | 第116-123页 |
7.3.1 构建光伏产业耦合机制 | 第116-117页 |
7.3.2 构建光伏产业组织政策 | 第117-118页 |
7.3.3 构建光伏产业财税政策 | 第118-119页 |
7.3.4 构建光伏产业金融政策 | 第119-121页 |
7.3.5 构建光伏产业技术政策 | 第121-122页 |
7.3.6 构建光伏产业人才政策 | 第122-12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8、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24-126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7页 |
附录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