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认定的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1 宏观维度 | 第11-12页 |
1.2 微观维度 | 第12-14页 |
1.2.1 其他犯罪的预防 | 第12-13页 |
1.2.2 司法审判的恣意性 | 第13-14页 |
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对象的认定 | 第14-23页 |
2.1“公民”的界定 | 第14-17页 |
2.1.1 政治性公众人物的保护范围 | 第14-15页 |
2.1.2 外国人和其他无国籍人的纳入 | 第15-16页 |
2.1.3“死者”的适格性排除 | 第16-17页 |
2.2“个人信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认定 | 第17-23页 |
2.2.1“个人信息”的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2.2.2“个人信息”的实践认定 | 第20-21页 |
2.2.3“个人信息”的效力等级划分 | 第21-23页 |
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行为方式的认定 | 第23-32页 |
3.1 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 第23-27页 |
3.1.1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理解 | 第23-25页 |
3.1.2 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 第25-26页 |
3.1.3 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 第26页 |
3.1.4 出售或者提供虚假的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评析 | 第26-27页 |
3.1.5 特定人员的从重处罚 | 第27页 |
3.2 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 第27-30页 |
3.2.1“窃取”行为的刑法分析 | 第27-28页 |
3.2.2 “非法获取”行为的司法认定 | 第28-30页 |
3.3 其他行为类型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关系 | 第30-32页 |
3.3.1 人肉搜索行为的刑法评析 | 第30-31页 |
3.3.2 私家侦探业务的刑法评析 | 第31-32页 |
4“情节严重”的司法认定 | 第32-40页 |
4.1“情节严重”的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 | 第32-35页 |
4.1.1“情节严重”的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4.1.2“情节严重”的司法实践认定 | 第33-35页 |
4.2 复合式标准与单一式标准的结合 | 第35-40页 |
4.2.1 单一式标准的因素 | 第35-38页 |
4.2.2 复合式标准 | 第38-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