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液相硅胶色谱填料的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1 多孔球形硅胶基质的制备 | 第10页 |
1.2.2 硅胶表面的物化性质和化学修饰 | 第10-11页 |
1.2.3 硅胶基质非极性键合固定相 | 第11页 |
1.2.4 硅胶基质极性键合固定相 | 第11-12页 |
1.2.5 硅胶基质键合离子色谱固定相 | 第12页 |
1.2.6 硅胶基质手性色谱固定相 | 第12-13页 |
1.2.7 硅胶基质键合药用活性成分固定相 | 第13-14页 |
1.2.8 硅胶基质键合超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固定相 | 第14页 |
1.3 溶胶凝胶法概述 | 第14-15页 |
1.4 层层自组装技术 | 第15-16页 |
1.5 核壳型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1 无机-无机核壳型结构的复合材料 | 第16-17页 |
1.5.2 无机-有机核壳型复合材料 | 第17页 |
1.5.3 有机-无机核壳型复合材料 | 第17-18页 |
1.5.4 有机-有机核壳型复合材料 | 第18页 |
1.5.5 核壳型材料的色谱应用 | 第18页 |
1.6 课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0-31页 |
2.1 原料和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1-26页 |
2.2.1 苯乙烯的提纯 | 第21-22页 |
2.2.2 单分散性PS微球的制备和选择 | 第22-23页 |
2.2.3 正硅酸乙酯的水解和缩合 | 第23-24页 |
2.2.4 硅胶表面烷基化 | 第24-25页 |
2.2.5 液相色谱填料的装填 | 第25-26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6-29页 |
2.3.1 单分散均匀PS微球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2 多孔硅胶的制备和烷基化 | 第27-29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29-31页 |
2.4.1 Zeta电位分析 | 第29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9页 |
2.4.4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 第29页 |
2.4.5 热重分析法(TG) | 第29页 |
2.4.6 比表面积测量(BET)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49页 |
3.1 PS微球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31-33页 |
3.1.1 PS微球的制备 | 第31页 |
3.1.2 不同引发剂条件下制取的PS微球的Zeta电位 | 第31-32页 |
3.1.3 AIBA引发得到的PS微球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FT-IR) | 第32-33页 |
3.2 多孔硅胶的制备 | 第33-42页 |
3.2.1 正硅酸乙酯水解聚合条件的选择 | 第33页 |
3.2.2 催化剂用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3 CTAB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4 TEOS量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5 PS@SiO_2的TEM分析 | 第36页 |
3.2.6 烧结温度的确定 | 第36-38页 |
3.2.7 多孔硅胶的傅里叶红外图 | 第38-39页 |
3.2.8 多孔硅胶的粒度分析 | 第39-40页 |
3.2.9 多孔硅胶的BET分析 | 第40-42页 |
3.3 全多孔中空硅胶的表面烷基化傅里叶红外分析 | 第42页 |
3.4 多孔硅胶的色谱应用探讨 | 第42-47页 |
3.4.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42-44页 |
3.4.2 多孔硅胶的色谱性能测试 | 第44-46页 |
3.4.3 正相色谱柱柱压降、渗透率和流速的关系 | 第46-47页 |
3.5 对合成PS@SiO_2的二次包裹探究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