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4页 |
1.2 NO_x的生成及形成机理 | 第14-15页 |
1.3 NO_x的排放和污染现状 | 第15-18页 |
1.4 NO_x的排放控制 | 第18-23页 |
1.4.1 NO_x排放控制的政策法规 | 第18页 |
1.4.2 NO_x排放控制技术 | 第18-23页 |
1.5 NO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5.1 NO氧化原理 | 第23-24页 |
1.5.2 NO与O_2的热力学平衡 | 第24-25页 |
1.5.3 催化氧化NO的催化剂 | 第25-28页 |
1.6 钴基催化剂在催化领域中的研究 | 第28-30页 |
1.6.1 钴基催化剂催化氧化CO的研究 | 第28页 |
1.6.2 钴基催化剂催化燃烧VOCs的研究 | 第28-29页 |
1.6.3 钴基催化剂催化氧化NO的研究 | 第29-30页 |
1.7 铈基催化剂的应用 | 第30-32页 |
1.7.1 CeO_2的结构和性质 | 第30页 |
1.7.2 铈基催化剂在固体燃料电池的应用 | 第30-31页 |
1.7.3 铈基催化剂在CH_4和CO_2的重整反应中的应用 | 第31页 |
1.7.4 铈基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方面的应用 | 第31-32页 |
1.7.5 铈基催化剂在脱硝方面的应用 | 第32页 |
1.8 论文研究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8.1 研究依据 | 第32-33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 制备方法对Co_3O_4/Ce_xZr_(1-x)O_2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4-60页 |
2.1 实验 | 第35-38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2.1.2 催化剂制备 | 第36页 |
2.1.3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 第36-37页 |
2.1.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7-38页 |
2.2 催化剂的活性 | 第38-41页 |
2.3 催化剂的结构特征 | 第41-53页 |
2.3.1 催化剂的表面物理特性 | 第41-43页 |
2.3.2 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43-45页 |
2.3.3 催化剂的Raman分析 | 第45-46页 |
2.3.4 催化剂的UV-vis分析 | 第46-47页 |
2.3.5 催化剂的形貌 | 第47-48页 |
2.3.6 催化剂的还原性 | 第48-50页 |
2.3.7 催化剂的元素分析 | 第50-53页 |
2.4 钴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3-59页 |
2.4.1 不同钴含量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53-54页 |
2.4.2 不同钴含量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54-55页 |
2.4.3 钴含量对催化剂表面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2.4.4 钴含量对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2.4.5 钴含量对NO吸附能力影响 | 第57-58页 |
2.4.6 XPS分析 | 第58-59页 |
2.5 结论 | 第59-60页 |
3 Zr_(0.4)Ce_(0.6-x)Co_xO_2固溶体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60-79页 |
3.1 实验 | 第60-61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60页 |
3.1.2 催化剂制备 | 第60-61页 |
3.1.3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 第61页 |
3.1.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1页 |
3.2 ZCCox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61-62页 |
3.3 催化剂的结构特征 | 第62-70页 |
3.3.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3.3.2 催化剂的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3.3.3 催化剂对NO吸附能力的分析 | 第66-67页 |
3.3.4 催化剂的元素分析 | 第67-70页 |
3.4 制备条件对催化剂Zr_(0.4)Ce_(0.24)Co_(0.36)O_2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3.4.1 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70-72页 |
3.4.2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3.5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3-77页 |
3.5.1 空速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4页 |
3.5.2 O_2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3.5.3 NO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4 水汽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3.6 Zr_(0.4)Ce_(0.24)Co_(0.36)O_2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77页 |
3.7 小结 | 第77-79页 |
4 NO在Zr_(0.4)Ce_(0.24)Co_(0.36)O_2催化剂表面催化氧化机理研究 | 第79-89页 |
4.1 实验 | 第79-80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79页 |
4.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79页 |
4.1.3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In-situ DRIFT)分析 | 第79-80页 |
4.2 原位红外对NO和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研究 | 第80-82页 |
4.2.1 N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过程 | 第80-81页 |
4.2.2 NO+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共吸附过程 | 第81-82页 |
4.3 反应动力学实验 | 第82-88页 |
4.3.1 NO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83页 |
4.3.2 O_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4 外扩散的影响 | 第85-86页 |
4.3.5 内扩散的影响 | 第86-87页 |
4.3.6 反应机理探讨 | 第87-88页 |
4.4 小结 | 第88-89页 |
5 Co-Ce-Ti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对NO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89-106页 |
5.1 实验 | 第89-90页 |
5.1.1 试剂与仪器 | 第89-90页 |
5.1.2 催化剂制备 | 第90页 |
5.1.3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 第90页 |
5.1.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90页 |
5.2 不同铈钛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90-91页 |
5.3 不同钴钛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91-92页 |
5.4 Ce0.2Co0.2Ti催化剂性能研究 | 第92-99页 |
5.4.1 催化剂物相组成分析 | 第92-93页 |
5.4.2 催化剂结构分析 | 第93-94页 |
5.4.3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 | 第94页 |
5.4.4 催化剂氧化还原能力分析 | 第94-95页 |
5.4.5 催化剂吸附氧能力分析 | 第95-96页 |
5.4.6 催化剂的元素分析 | 第96-99页 |
5.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99-100页 |
5.6 反应条件对Ce0.2Co0.2Ti活性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6.1 NO浓度的影响 | 第100页 |
5.6.2 空速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6.3 O_2浓度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7 催化剂的抗水性和稳定性 | 第102-104页 |
5.7.1 催化剂的抗水性 | 第102-103页 |
5.7.2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103-10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07页 |
6.3 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8页 |
附录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