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难点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漳州“大鼓凉伞”舞蹈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成因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漳州“大鼓凉伞”舞蹈的历史源流 | 第15-17页 |
一、戚继光抗倭凯旋说 | 第16页 |
二、传统风俗与典故说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漳州“大鼓凉伞”的文化成因 | 第17-20页 |
一、地理环境因素 | 第18页 |
二、人文环境因素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漳州“大鼓凉伞”舞蹈的形态 | 第20-25页 |
一、沉稳雄劲的“鼓舞” | 第20-22页 |
二、细腻飘逸的“伞舞”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漳州“大鼓凉伞”舞在踩街活动中的融合表演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漳州“大鼓凉伞”在踩街活动中融合的动作表演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漳州“大鼓凉伞”在踩街活动中融合的队形运用 | 第26-30页 |
第三节 漳州“大鼓凉伞”在踩街活动中融合的服饰道具运用 | 第30-37页 |
一、服饰 | 第31-33页 |
二、道具 | 第33-37页 |
第三章 漳州“大鼓凉伞”与广场舞融合设计的背景与形态 | 第37-67页 |
第一节 融合设计的背景 | 第37-48页 |
一、广场舞的兴起 | 第37-39页 |
二、广场舞的功能与形式 | 第39-42页 |
三、漳州地区广场舞参与人群的基本情况 | 第42-48页 |
第二节 融合设计的探索 | 第48-67页 |
一、漳州大鼓凉伞舞与广场舞的道具融合设计 | 第48-50页 |
二、漳州大鼓凉伞舞与广场舞的动作融合设计 | 第50-59页 |
三、“大鼓凉伞”舞与不同形式广场舞间队形的融合设计 | 第59-67页 |
第四章 漳州“大鼓凉伞”舞融入广场舞的设计意义 | 第67-73页 |
第一节 弘扬本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 | 第67-68页 |
第二节 融入民众生活,促进交流团结 | 第68-70页 |
第三节 价值观的传播,文化艺术的传承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