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引言 | 第9页 |
·我国汽车发展和能源消耗现状 | 第9-12页 |
·我国汽车的发展 | 第9-11页 |
·我国能源的消耗 | 第11-12页 |
·提高内燃机热效率的技术概括 | 第12-14页 |
·内燃机替代燃料 | 第14-17页 |
·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 | 第17-21页 |
·甲醇的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甲醇燃料国内外生产和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甲醇在柴油机上应用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现有的工作基础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整车的设计改装 | 第23-39页 |
·车辆的设计改装 | 第23-30页 |
·机械部分设计 | 第24-27页 |
·电路系统设计 | 第27-30页 |
·设计方案在道路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 第30-35页 |
·供醇系统方面问题及改进方案 | 第30-32页 |
·电路系统方面问题及改进方案 | 第32-34页 |
·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34-35页 |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整车的控制策略 | 第35-38页 |
·模式切换过渡工况 | 第36-37页 |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模式稳态工况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整车的道路试验研究 | 第39-56页 |
·道路试验的数据监控采集系统 | 第39-42页 |
·CAN总线通讯系统 | 第39-40页 |
·数据监控采集系统 | 第40-42页 |
·道路试验标定研究 | 第42-52页 |
·高速公路试验标定 | 第43-46页 |
·普通道路试验标定 | 第46-50页 |
·急加速滑行道路试验 | 第50-52页 |
·道路试验结果 | 第52-55页 |
·道路试验标定的经济性 | 第52-54页 |
·道路试验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特性研究 | 第56-75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 | 第56-59页 |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及控制策略 | 第56-57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概念 | 第57-59页 |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59-61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特性研究 | 第61-70页 |
·缸内压力、压力升高率和最高燃烧压力特性 | 第61-64页 |
·放热率和示功图特性 | 第64-66页 |
·缸内燃烧温度和最高燃烧温度特性 | 第66-68页 |
·进气温度和排气温度的影响 | 第68-70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经济性分析 | 第70-73页 |
·替代率和替换比分析 | 第70-71页 |
·经济性工作区分析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综合特性研究 | 第75-92页 |
·实验用发动机及实验装置 | 第75-76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系统改造 | 第76-79页 |
·甲醇供应系统 | 第76-77页 |
·喷醇系统的电控系统 | 第77-79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发动机台架标定实验 | 第79-82页 |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79-80页 |
·外特性标定 | 第80-81页 |
·全工况标定 | 第81-82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发动机的十三工况气体排放分析 | 第82-87页 |
·NO_X排放 | 第82-83页 |
·HC和CO排放 | 第83-85页 |
·甲醛和C0_2 排放 | 第85-87页 |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经济性分析 | 第87-91页 |
·外特性经济性分析 | 第87-88页 |
·十三工况经济性分析 | 第88-90页 |
·十三工况经济性工作区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的容弹实验和甲醇喷雾实验研究 | 第92-110页 |
·利用定容燃烧弹研究柴油在甲醇氛围中的燃烧特性 | 第92-102页 |
·可视化定容燃烧弹系统 | 第92-95页 |
·定容燃烧弹原理及图像处理方法 | 第95-9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6-102页 |
·利用可视化定容装置研究甲醇喷雾特性 | 第102-109页 |
·甲醇喷雾装置系统 | 第102-104页 |
·甲醇喷雾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104-10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5-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工作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0-121页 |
附录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