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32页 |
1.2.1 国内外低碳立法相关研究 | 第17-27页 |
1.2.2 国际低碳立法对我国外贸影响研究 | 第27-30页 |
1.2.3 经济全球化对低碳立法影响研究 | 第30-32页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34-35页 |
第2章 低碳立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 第35-7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7-53页 |
2.1.1 低碳、低碳经济、低碳发展 | 第37-51页 |
2.1.2 低碳立法 | 第51-53页 |
2.2 低碳立法的法学理论 | 第53-6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理论 | 第53-55页 |
2.2.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公平的法伦理学理论 | 第55-58页 |
2.2.3 环境容量和环境产权的法经济学理论 | 第58-60页 |
2.3 低碳立法的现实意义 | 第60-70页 |
2.3.1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61-63页 |
2.3.2 保护公民安全与社会稳定 | 第63-66页 |
2.3.3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第66-68页 |
2.3.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68-70页 |
第3章 国际低碳立法比较 | 第70-88页 |
3.1 各国低碳立法的共同原则 | 第70-83页 |
3.1.1 依托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 第70-74页 |
3.1.2 立足本国实际、坚持发展为先 | 第74-77页 |
3.1.3 重视与其他法律相衔接 | 第77-81页 |
3.1.4 低碳立法尊重民意、争取公众广泛支持 | 第81-83页 |
3.2 各国低碳立法的不同取向 | 第83-84页 |
3.2.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立法取向 | 第83页 |
3.2.2 能源丰富国家与能源匮乏国家的不同立法取向 | 第83-84页 |
3.2.3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不同立法取向 | 第84页 |
3.3 对我国低碳立法的启示 | 第84-88页 |
3.3.1 低碳立法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 | 第84-85页 |
3.3.2 低碳立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 第85页 |
3.3.3 低碳立法应紧密结合本国实际 | 第85-86页 |
3.3.4 低碳立法应充分反映人民意志 | 第86-87页 |
3.3.5 抢占道德高点、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 | 第87-88页 |
第4章 国际低碳标准比较 | 第88-107页 |
4.1 国际低碳标准的由来 | 第88-90页 |
4.1.1 落实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要求的需要 | 第88-89页 |
4.1.2 适应联合履约、排放贸易、清洁发展机制的需要 | 第89页 |
4.1.3 满足碳关税、碳标签、碳认证措施的需要 | 第89-90页 |
4.2 国际低碳标准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90-105页 |
4.2.1 低碳产品标准 | 第90-92页 |
4.2.2 低碳行业标准 | 第92-97页 |
4.2.3 温室气体标准 | 第97-99页 |
4.2.4 碳足迹计算标准 | 第99-105页 |
4.3 对我国低碳立法的启示 | 第105-107页 |
4.3.1 在遵守约束性国际标准的同时争取更多话语权 | 第105页 |
4.3.2 借鉴非政府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并善加引导 | 第105-106页 |
4.3.3 适当借鉴应用其他国家、地区或民间机构较具影响力的标准 | 第106页 |
4.3.4 建立健全我国的低碳标准 | 第106-107页 |
第5章 我国低碳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 第107-121页 |
5.1 我国低碳立法的必要性 | 第107-112页 |
5.1.1 保障可持续发展 | 第107-108页 |
5.1.2 有效控制碳排放 | 第108页 |
5.1.3 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缺陷 | 第108-109页 |
5.1.4 履行气候变化相关国际义务 | 第109-112页 |
5.2 我国低碳立法的原则 | 第112-121页 |
5.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112-113页 |
5.2.2 立足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 第113-117页 |
5.2.3 保护我国国际竞争力 | 第117-118页 |
5.2.4 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 | 第118-119页 |
5.2.5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 第119-121页 |
第6章 我国低碳立法建议 | 第121-149页 |
6.1 我国低碳立法的现状 | 第121-125页 |
6.1.1 环境保护立法 | 第122页 |
6.1.2 能源资源生产和使用立法 | 第122-124页 |
6.1.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立法 | 第124页 |
6.1.4 森林碳汇立法 | 第124-125页 |
6.2 我国低碳立法的不足 | 第125-134页 |
6.2.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126页 |
6.2.2 基本法缺位 | 第126-127页 |
6.2.3 相关立法未适时修订 | 第127-128页 |
6.2.4 对外贸易立法滞后 | 第128-130页 |
6.2.5 环境刑法立法理念等存在不足 | 第130-131页 |
6.2.6 责任设置缺失,处罚力度过轻 | 第131页 |
6.2.7 部分法律可操作性较差及缺乏配套法规支持 | 第131-132页 |
6.2.8 控制碳排放的基本制度缺失 | 第132-133页 |
6.2.9 激励措施规定不足 | 第133页 |
6.2.10 公众参与监督制度不健全 | 第133-134页 |
6.3 对我国低碳立法的建议 | 第134-149页 |
6.3.1 构筑协调配套的低碳法律体系 | 第134-135页 |
6.3.2 推进低碳基本法建设 | 第135-139页 |
6.3.3 完善低碳发展相关立法 | 第139-142页 |
6.3.4 健全低碳认证制度及标准体系 | 第142-143页 |
6.3.5 加强低碳激励制度建设 | 第143-145页 |
6.3.6 完善法律责任设置、适当加大处罚力度 | 第145-146页 |
6.3.7 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 第146-147页 |
6.3.8 适时引入公益诉讼制度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4页 |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低碳发展法(建议稿) | 第164-168页 |
个人简历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