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23页 |
1 新复方大青叶片概述 | 第16-19页 |
1.1 复方大青叶提取物 | 第16页 |
1.2 对乙酰氨基酚 | 第16-17页 |
1.3 咖啡因 | 第17-18页 |
1.4 异戊巴比妥 | 第18页 |
1.5 维生素C | 第18-19页 |
1.6 研究现状 | 第19页 |
2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 | 第19-20页 |
2.2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20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20-23页 |
3.1 目的 | 第20-21页 |
3.2 意义 | 第21页 |
3.3 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大鼠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异戊巴比妥的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3-35页 |
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23页 |
1.1 对照品和试剂 | 第23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1.3 仪器 | 第2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3-33页 |
2.1 对照溶液和内标溶液制备 | 第23-24页 |
2.2 血浆样品处理 | 第24页 |
2.3 色谱-质谱条件 | 第24-25页 |
2.4 方法专属性 | 第25-26页 |
2.5 线性 | 第26-28页 |
2.6 精密度与准确度 | 第28-29页 |
2.7 提取回收率 | 第29页 |
2.8 基质效应 | 第29-30页 |
2.9 稳定性 | 第30-33页 |
2.9.1 室温稳定性 | 第30-31页 |
2.9.2 冻融稳定性 | 第31页 |
2.9.3 长期稳定性 | 第31-32页 |
2.9.4 预处理后稳定性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3.1 流动相的考察 | 第33页 |
3.2 定量离子对的确定 | 第33页 |
3.3 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33-34页 |
4 结果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基于液质联用测定方法的新复方大青叶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5-54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5-36页 |
1.1 对照品和试剂 | 第35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1.3 仪器 | 第35-36页 |
2 给药溶液配制 | 第36页 |
3 给药方案 | 第36页 |
4 血药浓度测定 | 第36-44页 |
4.1 新复方大青叶片口服给药组 | 第36-40页 |
4.2 对乙酰氨基酚单独口服给药组 | 第40-41页 |
4.3 咖啡因单独口服给药组 | 第41-42页 |
4.4 异戊巴比妥单独口服给药组 | 第42-43页 |
4.5 口服新复方大青叶片与单独口服复方成分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比较 | 第43-44页 |
4.5.1 对乙酰氨基酚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比较 | 第43页 |
4.5.2 咖啡因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比较 | 第43-44页 |
4.5.3 异戊巴比妥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比较 | 第44页 |
5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44-48页 |
5.1 新复方大青叶片口服给药组 | 第44-46页 |
5.2 对乙酰氨基酚单独口服给药组 | 第46-47页 |
5.3 咖啡因单独口服给药组 | 第47页 |
5.4 异戊巴比妥单独口服给药组 | 第47-48页 |
6 主要药动学参数比较 | 第48-51页 |
6.1 对乙酰氨基酚 | 第48-49页 |
6.2 咖啡因 | 第49-50页 |
6.3 异戊巴比妥 | 第50-51页 |
7 结果和讨论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完成的文章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