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及创新研究--以山西省H县为例

中文摘要第13-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导论第16-38页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6-1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9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9页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第29-30页
    五、概念界定与案例介绍第30-36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第36-38页
第一章 基层社会治理及其理论渊源第38-66页
    1.1 治理理论与基层社会治理第38-42页
        1.1.1 西方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第38-41页
        1.1.2 西方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第41页
        1.1.3 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第41-42页
    1.2 西方社会治理的理论来源第42-46页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42-43页
        1.2.2 公民社会理论第43-44页
        1.2.3 结构功能理论第44-45页
        1.2.4 社会冲突理论第45-46页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第46-48页
        1.3.1 关于社会治理的起源第46页
        1.3.2 关于社会治理的本质第46页
        1.3.3 关于社会治理的作用第46-47页
        1.3.4 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的批判第47-48页
    1.4 中国社会治理理论思想第48-64页
        1.4.1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社会治理思想第48-55页
        1.4.2 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第55-56页
        1.4.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思想第56页
        1.4.4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第56-64页
    1.5 小结第64-66页
第二章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演变第66-86页
    2.1 传统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第66-74页
        2.1.1 先秦时期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第66-68页
        2.1.2 秦汉魏晋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第68-70页
        2.1.3 隋唐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第70-72页
        2.1.4 宋元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第72-73页
        2.1.5 明清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第73-74页
    2.2 民国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第74-78页
        2.2.1 二十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第74-77页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践第77-78页
    2.3 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治理第78-84页
        2.3.1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第78-81页
        2.3.2 改革开放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第81-84页
    2.4 小结第84-86页
第三章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第86-102页
    3.1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要求第86-91页
        3.1.1 党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要求第86-88页
        3.1.2 山西省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要求第88-89页
        3.1.3 S市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要求第89-90页
        3.1.4 H县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要求第90-91页
    3.2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第91-94页
        3.2.1 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滞后第92页
        3.2.2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第92-93页
        3.2.3 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第93页
        3.2.4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薄弱第93-94页
    3.3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第94-98页
        3.3.1 社会矛盾空前增多第94-95页
        3.3.2 各类信访问题多发第95页
        3.3.3 流动人口问题突出第95-96页
        3.3.4 社会治安治理日趋复杂第96-97页
        3.3.5 宗教领域情况十分复杂第97-98页
        3.3.6 非公经济、社会组织问题突出第98页
    3.4 小结第98-102页
第四章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第102-129页
    4.1 H县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第102-105页
        4.1.1 创新社会管理组织结构第102-103页
        4.1.2 创新社区管理力量配置第103-104页
        4.1.3 创新社区管理手段方式第104-105页
    4.2 H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第105-111页
        4.2.1 建立全方位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第105-109页
        4.2.2 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第109-111页
    4.3 H县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第111-122页
        4.3.1 构建社会矛盾化解网络第112-114页
        4.3.2 构建社会安全预防网络第114-115页
        4.3.3 构建社会服务保障网络第115-116页
        4.3.4 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第116页
        4.3.5 构建重点人群社会帮教网络第116-120页
        4.3.6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第120-122页
    4.4 H县基层社会治理工具创新第122-123页
        4.4.1 发展互联网及新兴媒体第122页
        4.4.2 发展社会管理法制工具第122-123页
    4.5 H县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创新第123-127页
        4.5.1 政府主导第123-125页
        4.5.2 民众参与第125-127页
    4.6 小结第127-129页
第五章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启示第129-160页
    5.1 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模式第130-136页
        5.1.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执政根基第130-133页
        5.1.2 转变治理方式,协调政治主体间关系第133-136页
    5.2 发展民生事业夯实基层治理物质基础第136-146页
        5.2.1 推进民生事业是优化社会治理的基础第137-140页
        5.2.2 创新民生实现形式是有效治理的保障第140-142页
        5.2.3 加快民生发展是夯实基层治理的途径第142-146页
    5.3 完善治理机制推进基层治理民主化第146-152页
        5.3.1 基层社会协商治理的价值追求第147-148页
        5.3.2 基层社会协商治理的必要条件第148-150页
        5.3.3 基层社会协商治理的实现途径第150-152页
    5.4 创新治理工具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第152-159页
        5.4.1 创新网格化管理第152-154页
        5.4.2 发展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第154-156页
        5.4.3 以“智慧社区”为依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进入网信时代第156-159页
    5.5 小结第159-160页
结论与讨论第160-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2页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174-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磁性分子耦合体系的隧穿磁阻研究
下一篇: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