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9-23页 |
·美国白蛾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美国白蛾的分布 | 第9页 |
·发生世代 | 第9-10页 |
·传播扩散途径 | 第10页 |
·发生与危害主要特点和规律 | 第10-11页 |
·天敌资源 | 第11-15页 |
·防治技术与应用 | 第15-16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及人工大规模繁育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发现与分布 | 第16页 |
·寄主 | 第16-17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替代寄主的选择 | 第18-19页 |
·人工大规模繁育过程及贮藏 | 第19-20页 |
·放蜂技术及生物防治应用效果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流程图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大规模人工繁育条件 | 第23页 |
·场所及布局 | 第23页 |
·恒温库 | 第23页 |
·大规模人工繁育材料 | 第23-25页 |
·繁蜂设备 | 第23-24页 |
·柞蚕蛹 | 第24-25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 | 第25页 |
·种蜂复壮、保存与培育 | 第25-26页 |
·种蜂来源 | 第25页 |
·种蜂保存效果对比 | 第25-26页 |
·种蜂的培育和甄别 | 第26页 |
·大规模人工接种蜂蛹比例的确定 | 第26-27页 |
·接种方法对人工繁育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称重接种法 | 第27页 |
·评估接种法 | 第27-28页 |
·不同世代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能力及雌雄比对大规模繁育的影响 | 第28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低温贮藏 | 第28-29页 |
·全程消毒 | 第29页 |
·探索建立并形成一整套繁蜂工作流程体系 | 第29页 |
·大面积推广应用及生物防治效果评析 | 第29-31页 |
·野外放蜂后孕蜂蛹出蜂情况调查 | 第29-30页 |
·野外寄生美国白蛾效果调查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6页 |
·繁放蜂器具的设计与创新 | 第31-33页 |
·抽屉式繁蜂盒 | 第31-32页 |
·接种箱 | 第32页 |
·繁蜂架 | 第32页 |
·放蜂袋 | 第32-33页 |
·种蜂复壮 | 第33-35页 |
·不同保存方式对原种蜂的越冬保存效果 | 第33-34页 |
·不同保存方式对原种蜂的寄生能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接种比例对人工繁育成功率的影响 | 第35-39页 |
·不同接种方法对人工接种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世代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能力及雌雄比对大规模繁育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不同世代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能力对大规模繁育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世代白蛾周氏啮小蜂雌雄比对大规模繁育的影响 | 第42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低温保存时限及效果 | 第42-44页 |
·大规模人工繁育及生物防治效果 | 第44-56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规模 | 第44-45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野外出蜂情况 | 第45-47页 |
·白蛾周氏啮小蜂野外寄生率及生物防治效果 | 第47-53页 |
·自然环境对小蜂繁育及应用的影响 | 第53-56页 |
4 讨论 | 第56-59页 |
·试验研究的局限性 | 第56页 |
·柞蚕蛹质量问题 | 第56页 |
·接种比例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制约 | 第56-57页 |
·小蜂发育不整齐问题 | 第57页 |
·生物防治效果的商榷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1页 |
·大规模人工繁育成功并在全市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 | 第59页 |
·建立并形成一整套繁蜂工作流程和体系 | 第59页 |
·自主设计制作一批高效繁放蜂器具 | 第59页 |
·总结出一套较为可靠的种蜂复壮和保存方式 | 第59页 |
·首次提出柞蚕蛹分级标准并确定接种比例 | 第59-60页 |
·明确提出称重接种法和评估接种法概念并进行对比试验 | 第60页 |
·研究了不同世代小蜂寄生能力及雌雄比对大规模繁育的影响 | 第60页 |
·实现大规模繁育中的长期低温贮藏 | 第60页 |
·生物防治美国白蛾具有一定效果,第 2~3 代期间不宜大规模生物防治 | 第60-61页 |
附图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成果情况 | 第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明专利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