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 第9-22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9-18页 |
(一)实验动物 | 第9页 |
(二)主要试剂及实验器材 | 第9-10页 |
(三)造模方法 | 第10-11页 |
(四)动物分组 | 第11页 |
(五)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六)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 第12-17页 |
(七)统计学处理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22页 |
一、Ⅰ、Ⅱ型胶原测定 | 第18-20页 |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 | 第18-20页 |
(二)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Ⅰ、Ⅱ型胶原基因水平表达 | 第20页 |
二、椎间盘光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及退变分级评分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27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22页 |
(二)纳入标准 | 第22页 |
(三)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四)脱落标准 | 第23页 |
(五)临床意外情况的处理 | 第23页 |
(六)研究对象 | 第23页 |
二、治疗办法 | 第23-24页 |
(一)器械 | 第23页 |
(二)取穴 | 第23页 |
(三)操作 | 第23-24页 |
三、疗程 | 第24页 |
四、疗效观察 | 第24页 |
五、疗效判定 | 第24-25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25页 |
七、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一)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三个月后的的三个节点的颈性眩晕积分值((x|-)±s | 第25页 |
(二)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三个月后的的三个节点颈曲值( (x|-) ±s)。 | 第25-26页 |
(三)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三个月后总有效率情况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31页 |
一、针刀与针刀医学概况 | 第27页 |
(一)针刀 | 第27页 |
(二)针刀医学概况 | 第27页 |
二、颈周腧穴 | 第27-28页 |
(一)颈周腧穴概念 | 第27页 |
(二)穴位的解剖基础 | 第27-28页 |
(三)选经取穴依据 | 第28页 |
三、颈椎间盘退变 | 第28-29页 |
(一)正常椎间盘 | 第28-29页 |
(二)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 | 第29页 |
四、动静力失衡 | 第29-30页 |
五、实验结论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综述 | 第3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发表论文 | 第49-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