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家战略岀台意义重大 | 第9页 |
·产业定位成为关键环节 | 第9页 |
·河北要有大作为必须找到突破口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三地现状 | 第10页 |
·协同程度 | 第10页 |
·区域梯度 | 第10-11页 |
·目标定位 | 第11页 |
·保障举措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釆用非均衡理论解决京津冀这一独特的区域协同问题 | 第11页 |
·从钱纳里工业化化分理论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合点 | 第11-12页 |
·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主要指标 | 第12页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首次提出京津冀工业化落差概念 | 第12页 |
·首次将河北定位于“双核”腹地 | 第12页 |
·确立了河北产业发展重点在三个基地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本情况及协同资源 | 第13-25页 |
·基本情况 | 第13-17页 |
·总量规模 | 第13-14页 |
·产业结构 | 第14-15页 |
·人均水平 | 第15-16页 |
·社会发展 | 第16-17页 |
·协同资源 | 第17-25页 |
·自然资源丰富 | 第18-20页 |
·农业资源充裕 | 第20-21页 |
·交通条件优越 | 第21-22页 |
·文化底蕴深厚 | 第22页 |
·旅游资源多全 | 第22-23页 |
·劳动力规模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京津冀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 第25-30页 |
·发展水平落差 | 第25-28页 |
·工业化水平呈“跨阶段垂直”形态 | 第25-26页 |
·结构优化度呈“七三”形态 | 第26-27页 |
·城镇化水平呈“二元结构”形态 | 第27-28页 |
·区域增长极落差 | 第28页 |
·微观支撑落差 | 第28-29页 |
·自主创新落差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产业一体化进程评价 | 第30-34页 |
·市场投资尚未充分融入京津开放市场 | 第30-31页 |
·跨区域发展尚未真正形成融合互动发展格局 | 第31页 |
·产业协同尚未有效利用京津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 第31-33页 |
·经济对接总体尚处于低级阶段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打造融合发展新格局 | 第34-38页 |
·发展定位及思路 | 第34-35页 |
·基本思路 | 第34页 |
·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 | 第34-35页 |
·打造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优势产品供应基地 | 第35页 |
·协同发展新格局的目标 | 第35-38页 |
·经济实力加快提升 | 第35页 |
·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 第35-36页 |
·产业结构优化对接 | 第36页 |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 第36-38页 |
第六章 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 | 第38-42页 |
·创建环渤海制造业生产基地 | 第38-39页 |
·创建基地的重要性 | 第38页 |
·河北具备了创建制造业生产基地的条件 | 第38-39页 |
·建立承接协调机制并确立承接转移的契合点 | 第39页 |
·努力营造适宜产业发展的一流环境 | 第39页 |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动力 | 第39-40页 |
·打造高新及战略新兴产业先导与核心 | 第40页 |
·打造区域增长极战略支点 | 第40-42页 |
第七章 实现京津冀协同的重要举措 | 第42-46页 |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第42页 |
·强力打造城市群 | 第42-43页 |
·壮大五个载体 | 第42-43页 |
·形成三个城市群带 | 第43页 |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 第43页 |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力 | 第43-44页 |
·切实优化发展环境 | 第44-46页 |
·构建四个机制 | 第44页 |
·破解三个难题 | 第44-4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