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植物诱变育种 | 第15-18页 |
·植物诱变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第15-18页 |
·物理诱变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空间诱变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化学诱变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8-20页 |
·分子标记技术种类 | 第18页 |
·SSCP分子标记技术原理 | 第18-19页 |
·SSCP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SSCP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低温胁迫对加工番茄分子筛选的影响 | 第20-22页 |
·低温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低温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21页 |
·低温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二章 EMS诱变对加工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2-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测定方法 | 第22页 |
·数据统计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EMS处理对加工番茄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第23页 |
·EMS处理对加工番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EMS处理对加工番茄种子发芽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EMS处理对加工番茄种子胚根、胚轴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EMS对加工番茄种子侧根数、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加工番茄突变体SSCP分子标记筛选体系的建立 | 第29-37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页 |
·引物 | 第30页 |
·PCR扩增程序 | 第30页 |
·PCR产物的变性 | 第30-31页 |
·非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的选择 | 第31页 |
·硝酸银染色 | 第31页 |
·条带分析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离心速度对加工番茄DNA提取的影响 | 第31页 |
·NaCl浓度对加工番茄DNA提取的影响 | 第31-32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2页 |
·退火温度对加工番茄DNA扩增产物的影响 | 第32-33页 |
·PCR反应程序的选择 | 第33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的选择 | 第33-34页 |
·甘油对加工番茄SSCP条带的影响 | 第3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4-37页 |
·CTAB法的改良 | 第34-35页 |
·PCR-SSCP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5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条件的优化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加工番茄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37-49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测定方法 | 第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加工番茄M2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与分析 | 第38-42页 |
·加工番茄M2代群体的PCR-SSCP分子筛选与鉴定 | 第42-43页 |
·加工番茄M2代群体的耐低温筛选与鉴定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加工番茄M2代群体的表型性状分析 | 第45页 |
·加工番茄M2群体的PCR-SSCP分析 | 第45页 |
·加工番茄M2代群体的耐低温筛选与鉴定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