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13页 |
·评述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技术支撑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需要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三种再生产及其相互协调发展的理论 | 第17-18页 |
·环境资源价值论 | 第18-19页 |
·木桶理论 | 第19页 |
·系统论中整体性和独立性理论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识别及其评价的基本方法 | 第21-29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第21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 第21-22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判方法 | 第22-26页 |
·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遵守的原则 | 第22-23页 |
·关于本文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思路 | 第23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大体框架 | 第23-24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别与预测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阿木尔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 第29-47页 |
·阿木尔林区实际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自然环境 | 第29页 |
·社会环境 | 第29-30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0-32页 |
·阿木尔林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构建 | 第32-38页 |
·层次判断矩阵 | 第33-35页 |
·层次单排序与总排序 | 第35-38页 |
·阿木尔林区(2006-2013)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分析 | 第38-46页 |
·数据收集 | 第38-41页 |
·指标赋值 | 第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二级指数计算结果 | 第42-45页 |
·阿木尔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数结果的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阿木尔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劣势与优势 | 第47-51页 |
·阿木尔林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劣势 | 第47-49页 |
·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47页 |
·可采资源减少过快 | 第47页 |
·生态质量持续劣化 | 第47页 |
·地处偏远山区 | 第47-48页 |
·历史负债多、负担沉重 | 第48页 |
·林区面临“多危”的严重威胁 | 第48-49页 |
·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现实压力 | 第49页 |
·阿木尔林区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在优势 | 第49-50页 |
·资源优势 | 第49页 |
·地缘优势 | 第49页 |
·市场竞争能力优势 | 第49-50页 |
·良好的外部环境优势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推进阿木尔林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1-69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对策 | 第51-56页 |
·调整林区经济结构 | 第51-53页 |
·深化改革确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 第53-55页 |
·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林区对外开放 | 第55-56页 |
·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对策 | 第56-60页 |
·强化社会管理与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 第56-58页 |
·妥善解决劳动保障切实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 第58-59页 |
·逐步提高林区城镇化水平 | 第59-60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对策 | 第60-61页 |
·推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61-66页 |
·政策措施 | 第61-63页 |
·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对策 | 第63-65页 |
·科技方面建设对策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