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模板法铁钴催化剂制备及对CO2加氢制低碳烯烃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9页
   ·CO_2的排放第7页
   ·CO_2的资源化利用第7-10页
     ·CO_2的物理应用第7-9页
     ·CO_2的生物应用第9页
     ·CO_2的化学应用第9-10页
   ·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热力学分析第10-11页
   ·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反应过程第11-14页
     ·CO_2分子的结构性质与活化第11-12页
     ·活性组分的变化第12页
     ·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反应机理第12-14页
   ·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双组份铁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掺杂助剂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7-19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7页
     ·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19-26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第19-20页
     ·实验原料第19页
     ·实验仪器第19-20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20-22页
     ·以SBA-15为模板FeCo催化剂的制备第20-21页
     ·以NH_2~-SBA-15为模板NH_2~-FeCo催化剂的制备第21页
     ·以SBA-15为模板掺杂助剂FeCo催化剂的制备第21-22页
   ·催化剂性能评价设备和流程第22-24页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22-23页
     ·分析方法第23-24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24-26页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4页
     ·扫描电镜(SEM)第24页
     ·N_2~-吸附脱附第24页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第24页
     ·H_2~-程序升温脱附(H_2~-TPR)第24-25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25-26页
第三章 以SBA-15为模板合成介孔FeCo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第26-47页
   ·引言第26页
   ·模板法合成介孔FeCo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评价第26-33页
     ·以SBA-15为模板合成介孔FeCo双金属催化剂第26-29页
   (1)介孔FeCo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26-29页
   (2)介孔FeC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第29页
     ·以NH_2~-SBA-15为模板合成介孔NH_2~-FeCo双金属催化剂第29-33页
   (1)NH_2~-SBA-15制备与红外光谱分析第30页
   (2)介孔NH_2~-FeCo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30-32页
   (3)介孔NH_2~-FeC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第32-33页
   (4)介孔NH_2~-FeCo与介孔FeCo催化剂的比较:第33页
   ·浸渍方式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33-36页
     ·不同浸渍方式对催化剂结构特性的影响第33-35页
     ·不同浸渍方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36-39页
     ·不同浓度前驱体溶液对催化剂结构特性的影响第36-39页
     ·不同浓度前驱体溶液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9页
   ·Fe/Co比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39-43页
     ·不同Fe/Co比对催化剂结构特性的影响第39-42页
     ·不同Fe/Co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2-43页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43-45页
     ·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特性的影响第43-45页
     ·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5页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金属掺杂介孔FeC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47-58页
   ·引言第47页
   ·金属掺杂介孔FeCo催化剂表征分析和催化性能评价第47-51页
     ·不同金属掺杂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第47-50页
     ·不同金属掺杂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第50-51页
   ·掺杂不同wt.%Mg催化剂的表征和催化性能评价第51-54页
     ·掺杂不同wt.%Mg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第51-54页
     ·掺杂不同wt.%Mg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第54页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4-57页
     ·不同焙烧温度制备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第54-56页
     ·不同焙烧温度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58-62页
   ·引言第58页
   ·还原温度的确定第58-59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9页
   ·反应压力的影响第59-60页
   ·空速的影响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结论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附录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与水簇合物相互作用本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下一篇:环戊基瓜环的合成、分离及超分子自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