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7页 |
·纳米载体的理化性质 | 第17-21页 |
·纳米载体的粒径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 第17-19页 |
·纳米载体的界面性质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 第19-20页 |
·纳米载体的形貌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 第20-21页 |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21-35页 |
·外源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21-31页 |
·内源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31-35页 |
·基于纳米载体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 第35-41页 |
·改善肿瘤乏氧环境 | 第35-37页 |
·靶向肿瘤代谢 | 第37页 |
·靶向肿瘤细胞外基质 | 第37-38页 |
·肿瘤渗透多肽的调控 | 第38-39页 |
·抗肿瘤血管生成 | 第39页 |
·肿瘤诊疗一体化 | 第39-40页 |
·肿瘤纳米光学治疗 | 第40-41页 |
·本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7页 |
第二章 吲哚菁绿磷脂-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粒径控制增强肿瘤光热治疗的应用研究 | 第57-84页 |
·前言 | 第57-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5页 |
·试剂与耗材 | 第58-59页 |
·不同粒径大小ICG磷脂-聚合物纳米颗粒(INPs)的制备 | 第59页 |
·INPs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59-60页 |
·INPs的体外荧光稳定性研究 | 第60页 |
·体外光热效果检测 | 第60页 |
·INPs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第60-61页 |
·肿瘤细胞系 | 第61页 |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探究 | 第61-62页 |
·INPs体外光热治疗效果实验 | 第62-63页 |
·实验动物与肿瘤模型 | 第63页 |
·动物活体成像与生物分布研究 | 第63-64页 |
·活体光热效率 | 第64页 |
·活体光热治疗效果评价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8页 |
·INPs的制备与表征 | 第65-68页 |
·体外的细胞药物摄取 | 第68-69页 |
·体外光热治疗效果 | 第69-71页 |
·活体生物分布评价 | 第71-74页 |
·活体光热治疗效果评价 | 第74-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三章 包载阿霉素和吲哚菁绿的温敏纳米颗粒在肿瘤联合治疗与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 第84-121页 |
·引言 | 第84-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94页 |
·试剂与耗材 | 第87页 |
·共包载DOX/ICG温敏脂质体(DI-TSL)的制备 | 第87-88页 |
·DI-TSL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88-89页 |
·DI-TSL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89页 |
·近红外激光触发的体外光热效果 | 第89页 |
·肿瘤细胞系 | 第89-90页 |
·体外细胞内药物释放 | 第90页 |
·DI-TSL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90-91页 |
·动物和肿瘤模型 | 第91-92页 |
·DI-TSL活体成像和生物分布分析 | 第92页 |
·活体升温效率评价和DOX的可控释放 | 第92-93页 |
·活体细胞凋亡成像 | 第93-94页 |
·活体抑瘤实验 | 第94页 |
·统计分析 | 第9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4-113页 |
·温敏DI-TSL的合成与表征 | 第94-98页 |
·DI-TSL体外光热效果和可控药物释放 | 第98-103页 |
·近红外激光控制的溶酶体破裂和细胞内DOX释放 | 第103-104页 |
·近红外激光驱动DOX释放实现增强的细胞毒性 | 第104-105页 |
·DI-TSL的体内生物分布 | 第105-108页 |
·近红外激光驱动的活体药物释放 | 第108-110页 |
·活体细胞凋亡成像和DI-TSL抗肿瘤疗效评价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
第四章 包载血红蛋白的纳米氧载体在肿瘤化疗-氧化应激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 第121-146页 |
·引言 | 第121-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30页 |
·试剂与耗材 | 第122-123页 |
·DNA双链/阿霉素复合物的制备和ATP响应的DOX释放 | 第123页 |
·纳米氧载体(ONC)的制备和表征 | 第123-125页 |
·适配体-纳米氧载体(A/D-ONC)的制备和凝胶阻滞实验 | 第125页 |
·构造具有生物发光性质的肿瘤细胞 | 第125-126页 |
·生物发光成像评价细胞内ATP含量 | 第126页 |
·DOX亚细胞定位和ATP触发的药物释放 | 第126-127页 |
·细胞内活性氧基团(ROS)的检测 | 第127-128页 |
·体外的细胞毒性 | 第128-13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2页 |
·ATP适配体装载DOX效率评价 | 第130-133页 |
·阳离子纳米氧载体(ONC)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3-134页 |
·A/D-ONC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4-136页 |
·氧气干预细胞内ATP效果评价 | 第136-138页 |
·提高的ATP水平用于ATP响应的DOX释放 | 第138页 |
·氧气干预细胞内ROS水平 | 第138-139页 |
·A/D-ONC的联合作用效果用于肿瘤治疗 | 第139-142页 |
·结论 | 第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全文结论 | 第146-149页 |
作者简历 | 第149-150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0-154页 |
博士期间发表专利目录 | 第154-156页 |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基金项目 | 第156-157页 |
博士期间所获奖励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